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21年,济源低保标准实行分档定额补助,每人每月最高标准为590元。济源低保对象5567户10524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806万元。
简单的数字,却是党和政府关怀困难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好见证。
聚焦为民惠民,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民生托底保障水平,确保困难群体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2018年出台的《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2018年11月起,济源低保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最高490元。这标志着济源低保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标准并轨。自此,济源低保不再区分城乡,统一规范为“最低生活保障”,并根据物价上涨指数、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适时进行调整。
承留镇河东村的李瑞霞就是首批受益群众之一。2018年11月,家庭困难的李瑞霞成功申办B类家庭低保。“我家里3个人,每月一共能领1290元的生活补助,和城里人的标准一样了。”这令李瑞霞十分欣喜,连声夸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
作为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济源积极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持续改革创新,紧扣“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三个根本原则,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并围绕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目标要求,适度扩大低保的保障范围,对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如今,城乡低保在认定条件、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制度管理、保障标准等方面全面并轨,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得到了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切实保障和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加大民生兜底保障力度,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制度,规范完善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一个不漏地纳入低保范围,确保‘应救尽救’,是民政部门的分内事。”示范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燕军说,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不仅有利于困难群众维护自己的基本生活权利,还有利于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特别感谢政府的关心和帮助,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该咋办!”接过临时救助款时,河东村低保户王趁香十分感激。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