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15年增加耕地近万亩

梨林镇兴起“良田经济”热

本报讯(记者 付卫东 贺丽敏)“对我们来说,镇政府大院内的影壁墙不只是装饰墙,更是一面警示墙,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上面的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始终没变,而且越来越精细。”12月29日,梨林镇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中心干部魏道清告诉记者,他在镇政府工作了30多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影壁墙上那条不变的耕地红线。与之相对应的是,15年来梨林镇耕地面积增加近万亩,成为济源首屈一指的良田大镇,吸引众多种粮大户竞相前来,“良田经济”热助推全镇向高质量发展。

梨林镇是济源区域面积最小的镇,20世纪90年代,耕地以传统种植为主,亩均收益不足千元。许多农民觉得种粮不划算,就在耕地上搞起了养殖、建起了砖场。“这样一来,虽比种粮收入高了,但生态环境压力大了。”屈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武建国说。

收入的增加没有带来环境的改善,反倒令群众颇有怨言。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向科学发展道路。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激起许多人的种粮热情。梨林镇在全市率先对耕地进行全面规划,建起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运用科技手段实施全天候监管。2010年以来,梨林镇抓住全市耕地改造提质的机遇,修渠打井、集中整治,废旧养殖小区、砖场等蝶变为近千亩高标准农田。

地还是那块地,但田已不是那片田。良好的效益吸引着济源及周边100多个种粮大户前来,每亩地流转价格比以前高出五六百元。梨林农民王志超承包了1364亩土地,年获利近70万元,成为当地的示范户。与此同时,梨林镇还建立了万亩高标准粮食示范区,产出的优质粮源源不断、有口皆碑,引得粮食加工企业前来安营扎寨。济源大河面业有限公司扎根当地已经6年,每年吸纳梨林镇及周边地区4万吨粮食,年产值超亿元。

高效农业更拉动梨林镇高质量发展。后荣村养殖小区拆除后,济源智慧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在这里拔地而起,将带动济源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字做出大文章,梨林镇更是加大投入。梨林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为保护全镇耕地地力,他们已累计发放补贴485万多元。好政策更让当地农民受益匪浅、惜田如金。裴城村村民张领头宁愿住房挤一挤,也不愿多占一点耕地,一个院落两代人住了40年。

“良田经济”热还在持续升温。梨林镇党委书记于晓波深有感触地说,从2006年的3.3万亩到如今的4.2万亩,15年全镇增加耕地近万亩,实现了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提质增效,这正是多年来保护耕地给予梨林的回报!

2021-12-30 15年增加耕地近万亩 1 1 济源日报 c_77451.html 1 梨林镇兴起“良田经济”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