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直是党中央的殷殷嘱托。
济源地处黄河北岸,许多济源人从小就是听着黄河涛声长大的,与黄河的情感犹如儿女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对他们来说,爱黄河就是爱家乡。尤其近年来,济源更是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落实到生动实践中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不懈地抓好流域综合治理,讲好济源故事,力争尽快展现新成效、见到新气象。从12月中旬开始,济源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沿着黄河岸边,深入山村和平原,走进黄河人家,倾听多彩的黄河岸边的变迁,用笔触和镜头展现黄河故事,助力济源高质量发展。即日起,特推出“黄河岸边是家乡”系列报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
攀上海拔681米的公仆山眺望,看不够的是黄河三峡水波浩渺,风景如画。曲折的河道与周围的群山、绿树竞相生辉,无穷无尽,延伸到水天相接处。
祖祖辈辈守着黄河,下冶镇坡池村怎么看都不像缺水的样子。
但这里却是全省干旱地区之一。曾经,因山高缺水,旱情严重,导致农耕维艰,临河而居的村民只能望水兴叹。
转机出现在2000年,坡池村村民借助引黄饮水工程,和周围4个村的村民都喝上了甘甜又安全的黄河水。人们对黄河的感情深沉厚重,“母亲河”这一称谓,他们比别人更懂。
为呵护黄河,坡池村将坡地变梯田,让黄河少“吞”泥沙;改采矿为种树,让黄河多拥抱绿色,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生态惠民。如今,黄河岸边500余亩柏树挺立在群山之上。“看着树种活、地变绿,我真能体会到上一辈人的初心!”坡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本东脸上透着笑说。
以前,坡池村全是坡地,容易跑水、跑肥、跑土。尤其一下大雨,坡地上到处淌着黄泥水,让人行走困难,泥水最后还都流进了黄河。
为改变现状,20世纪80年代,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荒山坡、青石板上凿石围堰、运土回填,年复一年,终于把坡地改为梯田,全村500多亩荒地从此变了样。
“层层梯田蓄住了水,留住了土,保护了黄河,又育出了营养丰富的小杂粮。”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王富省说,绿油油的庄稼养活了岸边贫穷的村民。
发展无止境。填饱肚子的村民,开始圆自己的“追富”梦。
坡池村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铝土矿,开山挖矿一度成了当地粗放发展的路径。大山不语,但过度开采曾导致坡池村及周围生态恶化。距离黄河仅10余米的地方,一座废弃的炼铝回转窑仍静静地躺在那里,似在诉说那段岁月的印记。“好端端的耕地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回首过往,王本东心中仍满是惋惜,他说,靠挖资源去致富,富有只能是眼下,不会长远。
拥有青山碧水、蓝天净土是群众最强烈的愿望和追求。
生态治理,来不得半点懈怠。复绿“疗伤”,保护黄河,这是百年大计。1994年,在干部的带领下,坡池村父老乡亲齐上阵,开始向荒山秃岭“宣战”。
当年村里提议种树,王富省第一个举手赞成。此后,全村人年年植绿,从黄河里一担一担挑水浇灌,像培育新的生命一样。随着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黄河沿岸迎来新生。放眼望去,这里松柏成林,虽值隆冬,仍绿意浓浓,就像穿着铠甲的卫士守护在黄河岸边。
村东北一处百余亩的大矿坑,经过平整治理,被栽上了10万株黄梨树,树枝已经开始挂果。“春天花一开,我家满院都是香的!”在矿坑旁边住了20年的村民尚妞妞,想起现在的美,露出开心的笑容。
“现在俺村脱贫了,村里一天天漂亮起来了!”近年,坡池村给尚妞妞最深的印象就是:人们收入增多了、树木更密了、村庄更美了,黄河水变得更清了,每到节假日,前来村里游玩的人也变得多起来。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