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娱

胸中事业 眼底山河

新闻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为何让人落泪动容

台风呼啸,天灾突降,庄稼倒伏一片,令人忧心如焚;满山遍野的羊群,四下奔跑……或许有人以为这是灾难电影或故事片的画面。

其实,这些画面来自一部由新华社出品的“新闻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这部登上银幕的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更是向所有参与脱贫攻坚的“战士”致敬,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精神。

为“你”翻越雪域高原,千里无悔

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400米。这里有一个村庄叫宗措村,藏语里,它的寓意是“向着太阳生活”。

在这个靠近太阳的村庄里,56户215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来自拉萨的旺青罗布,到这里当驻村第一书记。他每天都在想一件事,就是怎么让村民的生活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

“这些人就在这里,你到底要怎么办?”旺青罗布的这句话道出了宗措村脱贫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这里的村民一度因为贫困无法维持正常生活。面对这里的酷寒环境和部分村民的不信任,旺青罗布使出浑身解数、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兴办养殖合作社。

他说,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可以融化最厚实的冰雪,也能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只要怀揣希望,目标就能实现。

仅用了两年多时间,这个被大自然冷落的村庄就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号角中彻底苏醒了。宗措村如期脱贫,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在湛蓝色天空背景的衬托下,这里的画面温馨且充满希望——“你在高原逐日,让太阳永远在前方燃亮”。

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的彝族自治州有一个博作村,这里海拔2500多米,整个村子只有两名初中毕业生。胡小明曾经是这里的第一书记。两年前,他结束派驻,离开了博作村。

胡小明说:“闭上眼睛经常想起村里的孩子。”于是,他又回到了熟悉的战场,与第一书记罗洪并肩作战,打完“最后一仗”。

从一个村子只有两名初中毕业生,到全村孩子都有学上,琅琅读书声成了博作村里最动听的声音。

当很多人向繁华奔跑时,有一群人却选择向艰苦奔赴。

小兴安岭边的上升村遭遇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首次强势台风,庄稼全趴下了;坐落在贵州省黔西南深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坡头村,土地贫瘠、生态脆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怎么办?

“我们为你而来!”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部影片让大家再一次看到,第一书记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守住了他们曾经许下的誓言。

站在历史的长轴上,我们绝不孤单

“你们去的时候,心中装着使命,身上有使不完的力量。潇潇风雨,你们是浪尖上的逆行者;茫茫暗夜,你们把星光点亮。你们像高山,用臂膀顽强抵抗;你们像太阳,用温暖驱赶绝望。”

在“为第一书记读信”专辑片中,伴随着杜江、蒋勤勤、刘端端、张若昀饱含深情的朗诵,第一书记们奔走在各个地方的画面出现在镜头中。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在布满石子的山路、在大雪纷飞的雪地、在崎岖陡峭的山坡、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他们不落下一家一户,为村民四处奔走。他们用青春和奉献点亮万家灯火,在贫瘠的地方播种下希望。

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他们欠儿女一句珍重,欠父母一份陪伴。用读信的方式,致敬“为人民美好生活而来”的超级英雄们。真诚走心的字句,饱含深情的朗读,配以第一书记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画面,让人潸然泪下,对第一书记们肃然起敬。

一位观众看完影片后,写了一篇题为《即便身处荆棘,也总有人会为你而来》的文章。文中写道:“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

“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你们的身边,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希望。他们勇敢有担当,天灾降临时,迅速带领村民抢收粮食。”这位观众通过银幕了解了第一书记。

他们如同一盏灯,照亮了别人,让人即使天黑也不再害怕。这部影片就像一盏聚光灯,为他们聚焦,让他们的故事继续流传。

“你点亮了那盏灯,于是星星都向我们涌来”

在影片的一张海报上,胡小明用双手点亮明灯,身后是满天繁星。“你点亮了那盏灯,于是星星都向我们涌来”成为大凉山孩子的心声。

胡小明践行初心使命,把点点星光汇聚成圆梦的力量,让大凉山的孩子勇敢地去拥抱外面的世界。

这是带有一语双关意味的画面。胡小明不仅让全村孩子有学上,还把奋斗的精神和前行的勇气传递给孩子。

在肇庆站的路演中,一位观众感慨道:“有的人在低头捡地上的六便士,而他们抬头看见了皎洁的月光。”

通过影片,大家看到这样一幕:胡小明在山坡上行走,孩子们在山顶奔跑。星火的传承和爱的传递悄然而至。

因此,海报中那句“你点亮了那盏灯,于是星星都向我们涌来”仿佛成为动态鲜活的舞台。他们成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更多人。

有的观众带着孩子看这部影片,也许孩子现在不能看懂,但总能从影片中收获一些东西。影片留下了时代的记忆,总有一天,孩子能够真正看懂。因为,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总有人为了他人负重前行。

等孩子长大了,他们可能会成为义无反顾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当有人说谢谢他们的牺牲时,他们摆摆手,反而感谢这片土地包容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来到这里,是追梦、是守护、是奉献。

这部影片让人们读懂了山高路远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影片中的内容素材,全部来自新华社记者一线采访的真实案例。《我们是第一书记》历时3年策划、拍摄,最终在3000多个小时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剪辑成新闻纪实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戴清教授对此评价,从点映到公映,影片的真实感令人震撼,醇厚的诗意更让观众获得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我们是第一书记》以真实影像的纪实感带给观众质朴清新的感动,没有摆拍,也摒弃了情景再现的戏剧感。航拍中的雪域山峰雄奇绝美,像大地的怀抱;牧民粗大的骨节、瘦硬的双手,道尽了劳作的艰辛;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纯美的笑容生动可爱……这些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实美感。”戴清说。

出品人兼制片人张苗谈到创作初衷时,用“时代的良知”来形容第一书记这个群体。作为一个电影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个时代“最真实、最质朴、最打动人心”的好故事保留下来,用电影与新闻融合的形式,将这些真实与感动的时代影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旺青罗布作为第一书记,在这部影片中本色出演。“大家的感情是真实的,主创团队的努力是真实的,第一书记在基层遇到的困难也是真实的。所有的情感并不是煽情,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张苗说,在拍摄时,第一书记们会刻意地请求不要触碰一些柔软的地方。他们是第一书记,也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伴侣、别人的父母。

比起曲折的电影故事,真实的生活更加动人。因为这种真实,会触动每一个人。“他们有的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孩子。转身离开的那一刻,他们也会背着家人默默流泪。”张苗说。

于是,影片中所有的情感就像乐章,徐徐而来,润物无声。

因此,有人看完影片后感慨:“他们值得登上这个时代的大银幕。”

“当我们聚焦一个时代大选题时、当我们冷静观察岁月变化时,我们需要用一切手段将这段历程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并让它流传开来。《我们是第一书记》做到了。”在微博上,网友“远叔”这样评论。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2021-12-16 新闻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为何让人落泪动容 1 1 济源日报 c_76827.html 1 胸中事业 眼底山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