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自1991年9月10日成立至今,市关工委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爱活动,并先后三次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谱写了一曲曲大爱之歌。
党建带动 组织成网
以党建带“关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我市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经验。
3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以党建带“关建”,使市关工委组织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形成了上下连线、纵横贯通的关爱组织网络。
以党建带“关建”,关键在“带”,根本在“建”。
“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优先一步”,示范区党工委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看在眼里、放在心头、抓在手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听取1至2次专题汇报并作出批示。同时,济源还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及时调整充实市关工委领导班子等,积极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
目前,市关工委有25个委员单位,建立了16个镇、街道和556个村(居)、社区关工委,成立了2所高校和125所基层学校关工委;还组建了一批“五老”关爱报告团、网吧义务监督团和“五老”文明志愿者劝导队,设立了14个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21个关心下一代工作联系点,已成为深受青少年欢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五老”主动 老少携行
桑榆未晚霞满天,春风化雨育新苗。30年来,玉川大地6000余名“五老”志愿者顶酷暑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倾情呵护下一代。他们上山下乡,进村入校,不计报酬,贡献余热,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
——非常时期,发挥非常作用。疫情期间,“五老”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济水街道、沁园街道60%以上的社区展现着“银发护卫”的风采;汛情期间,王屋镇退休干部带头捐款1万余元,并购置生活用品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济源籍老将军傅翠和、老水利专家张善德和老司法专家李惟波等,走进学校开展“五老讲济源”宣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立下愚公移山志、争做大美新少年;
——挖掘资源,传承红色文化。下冶镇老干部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筹建韩彦特支纪念馆;坡头镇“红色家庭展馆”16年来义务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善行义举,惠及莘莘学子。北海街道花园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10余年募集资金和物品,结对帮扶山区贫困学生;(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