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刘道敏

往日情怀

交通工具的变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代步工具也从当初的自行车到现在的私家轿车,由两轮变成了四轮,而这车轮的变化正是我们国家由穷到富、由富到强的最好见证。

20世纪7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人们生活还很贫穷,那时候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那可是家庭富裕和个人身份的象征,全村的老少爷们都会投以艳羡的目光。特别是逢年过节,农村有能耐的人,走亲戚或赶集,骑上自家的自行车,故意把铃铛按得一路响,唯恐别人视而不见。谁家小伙要去相亲,也尽量借辆自行车撑门面,即使不会骑而推着走,那也是很有面子的。娶媳妇也用自行车,新娘子坐在后座上,新郎骑着自行车驮得美人归,骑行在乡间的小路上,绝对是一道美丽浪漫的风景。但是,那时候想要购买一辆自行车不比现在,只要有钱想买什么牌子的车都可以,当时都是凭票供应,不要说名牌的永久、凤凰、飞鸽自行车了,就连一些杂牌子的,能买到一辆也很难。更不用说像我们这些困难家庭又没有门路的人,想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从我们家到县城十余里的路程,学生时代不论是去县城看电影看戏看球赛,还是去新华书店买书,都是靠着两条腿跑路。高中毕业回村务农,无论是去李八庄、蟒河口水利工地干活儿,还是去孔山修渠开石头,几十里的路程也都是靠两只脚去丈量。能有一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那真是梦寐以求的事啊。

1980年,我从洛阳炼油厂调回济源老家工作,当时还住在乡下,上下班一个来回要跑10公里的路程,没有交通工具,极不方便。于是,我狠狠心,花了100多元,托人买了一辆天津生产的28吋黑色红旗牌自行车,终于如愿以偿。2013年,我花了40多万元买辆奥迪A6时的心情,也没有那个时候买辆自行车那么兴奋。在那个短途出门基本靠徒步的年代,自行车在普通老百姓家庭中算是高档代步工具,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支配的自行车,那就相当于古人的坐骑、现代人的汽车,同时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

自行车买回后,我不说是惜车如命吧,至少也是爱车有加——专门从供销社购买了一卷黄色塑料条,先是把车梁、后椅架给缠起来,防止磕碰掉漆,接着又缝个座套,害怕车座受损,反正是能缠的地方都给缠上了一层塑料彩色条,整辆自行车除过车把和车圈,能包裹的地方都给包裹得严严实实。从此,那辆红旗牌自行车成了我上下班最便携式的交通工具,风雨无阻,一骑就是十年之久。

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除了骑着车上下班,带着老娘串亲戚,带着媳妇看电影,带着女儿上学,都是常有的事,快乐像涟漪一样在心中轻轻荡漾。闲暇,也与伙伴们去公路和大街上兜风,哪儿人多往哪儿去,时不时来个大撒把,展示一下车技。那时候年少轻狂,有辆新车生怕别人不知道,骑在大街上,按住车铃,随着清脆悦耳的铃声鱼贯而出,信马由缰,那种感觉与得意只有自己心里知道。特别是遇到周末,约上三五好友骑在宽阔的马路上,车轮生风,简直让人神清气爽,逍遥又自在。

星移斗转,时光如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的第一辆自行车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于1990年光荣下岗了。出于工作上的需要,我买了一辆红色的日本金铃摩托车。那辆旧自行车被扔到楼道里,一放就是几年,直到后来把它当成废品送给捡破烂的,当时还真有点不舍,因为那毕竟是我花了100多元买的,又跟随了我那么多年。

如今,自行车不再是人们唯一的代步工具,骑行的快乐成为心中久远的记忆。街上出现了共享单车,人们不需要拥有,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马上骑走,这是时代的进步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看到年轻人时尚的拥有与分享,我偶尔心动,也会扫一扫码,骑上单车溜达一段,只为找一找年轻时的感觉……

40多年弹指一挥。随着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我的生活也和许许多多国人一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美好。

2021-12-02 往日情怀 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1 1 济源日报 c_76241.html 1 刘道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