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秒12,全国第一!”7月10日,伴随着郑昕杰的夺冠,济源一中女子田径教练卢伟强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学女子组400米栏赛上,兴奋地高喊。对卢伟强而言,这是他教练生涯的高光时刻。对郑昕杰来说,站在高三的重要人生节点,她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郑昕杰一样,在体育与教育融合之路上,济源一批有天赋、有耐力、肯吃苦的体育苗子从普通学生中脱颖而出,走向另一条人生轨道。广大学生则从体教融合中受益,从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社团活动中,逐步养成“一生好习惯”,拥有了“一身好体魄”。
其实,追溯体教融合之路,虽经分分合合,但济源教育和体育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和业务合作一直没有断开,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一直没有停下。2019年,济源市教育局、济源市体育局合并为示范区教育体育局,“教育”“体育”变成“同门一家亲”,体教深度融合的脚步再次提速。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所提出的理念、观点、要求、目标,正好与体教融合“济源模式”相吻合。由此,济源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成效逐渐显现,逐渐走出了一条体教融合发展的济源之路。
成绩是斐然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济源通过体育单招本科录取近300人,其中985、211高校30多人(清华、北大3人);先后向国家乒乓球队输送运动员3名,向国家青年足球队和国奥足球集训队输送运动员各1名,向省乒乓球队输送运动员4名;在大型赛事中获得全国冠军6个、全省冠军40余个。
“‘教体融合’是一种‘共赢’的制度设计。把教育与体育两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组合起来,可以产生‘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放大效应,促使体育回归学校,培养更多的体育苗子,使校园体育文化和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发展。”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李会林说。
六大融合为“媒”,助力“落地有声”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让学生带着喜欢的项目和受益终身的习惯走向社会;既要鼓励部分学生发展体育运动,也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培养‘大片绿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的乐趣。”牵头济源初中体育考试、体育大课间操、体育优质课评选及课外体育活动全面落实的示范区教育体育局体卫艺站负责人王桂兰说。
“我们要因地制宜丰富学校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同时,探索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运动员成才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加快发掘和培养有体育特长的‘明日之星’,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负责济源区域内中小学的训练和比赛的示范区教育体育局青训中心负责人唐林家说。
“以前教体分开,我们的工作总有诸多不便,想举办一场运动赛事,需要两边反复沟通协商,耗费时间长,手续烦琐。现在教体融合后,1+1的效应大于2。”负责全省安排在济源的比赛的示范区教育体育局竞训科科长任小军介绍。今年,由该科牵头的河南省青少年射箭锦标赛暨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竞技组射箭资格赛,已成功落下帷幕,获得了省体育局的充分好评。
……
部门合并后,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教育体育管理体系也发生重大变革。让体育回归教育,成为重要的育人工程、未来工程,从根本上破除了体教融合的政策障碍、行业分割和体制机制壁垒,同时,这一举措也获得不同牵头部门的盛赞,推动着体教融合的“落地有声”。
这条从无到有的路背后,是济源教育体育局着手从六个方面发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理念融合。体教融合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大安排。示范区教育体育局迅速在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中开展学习、贯彻和讨论,结合济源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理清思路,抓好实施。
——机构(职能)融合。进一步明确三部门职能,明确由同一个班子成员分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机制,为推动济源体教深度融合建立了一个畅通、高效的指挥系统。
——队伍融合。济源把隶属于原体育部门的教练员队伍和原教育部门的体育教师队伍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建立项目教练组。
——体系融合。以项目横向布局为纬,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自下而上的培养梯次为经,形成“横向星罗棋布、纵向上下一体”的体教融合发展体系。
——资源融合。在硬件方面,体育部门管理的体育设施,无条件优先向学校、学生开放。在软件方面,针对部分项目师资紧缺的情况,适度放开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加强监管;对社会机构培养的优秀体育苗子,给予就学、升学方面的帮助。
——赛事融合。济源长期以来坚持“经费统筹安排,文件联合印发,比赛共同举办,成果互通共享”的“一盘棋”模式。中小学生篮球联赛、全市乒乓球精英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多项比赛形成届次、创出品牌。
顶层设计为“圆”,打通“28条路径”
深化体教融合,抓什么?怎么抓?面对这两大问题,顶层设计是关键。如果说,顶层设计是“圆心”,那么从圆心走向末端,则需要依托多条路径去打通,才能最终落实。
为画好顶层设计这个“圆”,济源示范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研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系统梳理教育体育改革发展政策文件,全面总结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由示范区教育体育局牵头,组建工作专班,积极会同发改、编制、财政、人社等11个部门,开座谈、谈想法、听意见,初步确定从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组织、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7个方面着手,对体教融合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可以说,为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深化教育体育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示范区教育体育局担当重任、砥砺前行。目前,《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初步形成,28条路径也基本打通。
目前,济源示范区已经把“推动体教深度融合,打造体教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示范区,争做全省标兵”作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性目标之一,把“构建完善体教深度融合体系”列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把体教融合作为专项内容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一系列的举措深入回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济源体教融合“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同时,这足以保障体教融合工作落地落细、抓出成效。
横向布局为“纬”,栽培“大片绿荫”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教融合中,体育老师们成为最先感知、最先执行的群体。他们的课堂教学也成为体教融合的“试水课”。
11月22日上午11时,在沁园中学的操场上,体育老师赵凤鸣正在带着八年级21班的学生上体育课。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节奏,孩子们投入到热身运动中来。“我探索体育和音乐融合教学,就是希望孩子们能从中找到快乐、排解压力,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赵凤鸣的课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而他今年也被评为示范区“十大教书育人楷模”之一。
轵城中心校冯东红老师的体育课教案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网红教案”成了济源体育教师学习的榜样;沁园中学杜长春的《跨栏跑》和《时尚街舞——风格性健美操》更是获评省乃至全国的优质体育课……与此同时,为增强体育锻炼,一场推进青少年阳光体育的运动在济源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展开。
11月23日上午10点,北海中心校大课间活动准时开始。大课间活动大致分为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希望风帆》、自编校园健身操《让我们荡起双桨》、环形跑步和放松舒展《送别》5个环节。北海中心校宣传专干李继忠介绍:“我们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过程,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发展,体现快乐学习、快乐体育、快乐成长的新理念。”
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示范区教育体育局从加强组织、健全制度到构建工作网络,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增强发展阳光体育的推动力;以规范课程、强化培训、搭建平台为抓手,增强发展阳光体育的执行力;以联盟、评比、竞技等活动引领为抓手,增强发展阳光体育的生命力。
如今,“阳光课间操”已经成为各个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更是点燃孩子们的运动激情。
以承担2021年河南省青少年射箭锦标赛的济源实验小学为例,该校是河南省射击管理中心指定的射击射箭运动特色试点学校,射击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你看,射箭的时候首先站姿要标准,搭箭拉弦,瞄准靶心,最后射出利箭。”即将退役的漯河籍运动员任起状被特聘为济源实验小学的射箭老师,他正在指导四年级的学生张妤西练习射箭。新鲜、有趣的射箭活动,释放着孩子们的运动热情。
另外,济源一中的田径、太行路学校的足球、济水东园学校的篮球等,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些项目“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运动技能”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这些项目也成了学校的品牌特色。
“体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济源实验小学副校长刘小利说,“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认真落实‘六个下功夫’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健康第一’理念,切实把体育工作作为重要育人工程来抓,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改善场地器材配备、在保障学校体育落地落实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学校特色。”
纵向布局为“经”,培养“明日之星”
“快,跟上。动作要到位!”11月19日下午4点30分,济源一中操场上,卢伟强正带领着20余名学生进行田径基础训练。
“她从远处一溜烟跑过去,我看到她的腿特别长。”谈起郑昕杰,卢伟强还记得第一次在济源市田径运动会上看到她跑过去时的侧影,急于发现苗子的他在操场上高喊着,“那个小姑娘是哪班的?”做了十几年教练,卢伟强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从身形上很快判断适合田径的苗子。
听说能练习田径,郑昕杰挺开心的:“我自小就爱动,觉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挺好的!”但郑昕杰的妈妈却有点担心,“练体育,将来有出路吗?”
现实给出了让人欣喜的答案——
围绕“学、练、赛”,济源积极推进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目前,济源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有40多家,涵盖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射箭等十几个项目,济源参加全省锦标赛的项目,也由最初的5项发展到现在的11项。同时,济源不断完善、规范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实行分级办赛、分类管理,丰富赛事设置,畅通青少年参赛渠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
夺冠后的郑昕杰训练劲头更足了,她也会和助教张燕慧一起交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刚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赶上济源人才引进政策回到母校济源一中的张燕慧今年24岁。“能回到母校,继续从事田径项目,把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挺好的!”看着操场上训练的学弟学妹们,张燕慧对未来也充满了憧憬。
一周前,喜讯传来,济源一中被授予河南省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突出贡献奖。这正是得益于向上通道的畅通无阻,济源的学子在全国、全省各级各类体育竞技比赛中屡创佳绩,济源也因此成为国家队、省队重要的人才输出基地。
如今,为培养“明日之星”,济源示范区更是从娃娃抓起——在以体育项目横向布局为“纬”的基础上,济源示范区坚持以各学段纵向衔接为“经”,打造出立体化育人体系。
在多年的具体实践中,以16所省体育传统学校、35所全国特色学校为重点,济源大力支持学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对学生的运动成绩、体育素养有一整套贯穿小学到高中的评价体系,形成了“横向有竞争、一校一特色,纵向不脱节、一档一提升”的人才培养格局。
“近年来,济源积极贯彻落实体教融合战略。在射箭方面,济源在省射击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引导社会力量与学校合作,建立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射击射箭人才培训体系,仅仅1年半的时间,已经初具规模,初见成效。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等向上通道也均已打通。”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济源一中党委书记、校长韩玉奎介绍,“济源一中更是设立竞训中心、建立主教练团队、成立专业训练队,构建特色体育课程体系,以练促提升、以赛促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走体育专业路线方面,就有刘乙霖、王小青、王志鹏等多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一流高等学府录取。”
回眸济源体教融合之路,是不断攻克难点、补齐短板、共享资源,实现阶段式的跨越与提升的过程。可以说,济源以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为抓手,广大学生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正茁壮成长为“一片绿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