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主管”到“有人管”,从“管得了”到“管得好”,居民幸福指数节节高。短短半年时间,济源278个无主管楼院“破茧成蝶”,焕发新活力。
蝶变,缘自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点谋划、高位推动,缘自组织、民政、住建、消防、督查等部门及5个街道办事处凝聚合力、精准发力,缘自社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在示范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无主管楼院旧貌换新颜。一些老居民说,想不到老小区发生了这么大的新变化,生活越来越舒心,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有“面子”,有“里子”,无主管楼院大变样
走进位于文昌路西侧的正兴玉米公司家属院,所见所闻令记者眼前一亮。
种在轮胎里的花草,崭新的乒乓球台,粉刷一新的配套房,用废弃管道制成的儿童秋千,自行车停车位、电动车充电桩应有尽有,文化墙内容丰富、格调高雅。
“虽说只有一栋楼,但是我们有党支部、业委会,大小事情都有人管。”小区居民王静对此很是满意。
商业城南门小区也是一个独栋小区。由于水管老化,跑冒严重,这里的水费长期高于正常水费。在楼栋“爱心团”团长杜林的努力下,最近,这里的居民用上了“平价”自来水。“盼了20年,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居民王小毛说。
地面破损、垃圾清扫不及时,是商办小区居民的烦心事。今年,小区在社区联合党支部指导下成立了业主自管会。社区联合党支部书记、自管会主任郭君剑等进家入户征集意见,细化管理方式,公开账目费用,规范管理制度。居民们满意地说,老旧小区改造让他们有了“面子”,现在“里子”也让人越来越舒适了。
位于天坛路东侧的锦源花苑小区,以前因为物业与居民的矛盾纠纷,一直处于无主管状态。
在这里生活了11年的刘应梅亲眼见证了小区的“大变样”:路灯亮起来了,楼道整洁了,绿化带里的杂物不见了,花草树木欣欣向荣;由于规划了停车位,乱停乱放、占用消防通道的情况也没有了;26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将小区各个角落尽收眼底,安全更有保障了。
从宣化大街、济水大街、北海大道到文昌路、天坛路、太行路,从商办小区、济水花城小区到商业城南门小区、阳光花苑小区,无主管楼院的变化有目共睹。
根据示范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自5月份开展无主管楼院专项治理工作以来,278个无主管楼院全部成立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有265个实现了“四有一平”(有大门,有门卫,有路灯,有消防通道,路面平整),其余正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改造,居民幸福感大大增强,满意度显著提高。
等不得、马上干,为群众办实事一刻也不能耽误
由于缺乏管理,无主管楼院普遍存在秩序混乱、环境脏乱差的情况,离人民群众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021年4月28日,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在济水街道调研时指出,无主管楼院管理工作是城市的疑难杂症,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突出党建引领,切实抓紧抓好。
在随后召开的示范区党工委委员会议上,史秉锐再次提出,无主管楼院要做到“有人管,有人看门,路要平,灯要明,安全通道要畅通,迅速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他还要求,要把无主管楼院整治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台账,切实解决物业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以创建工作的扎实成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根据示范区党工委委员会议要求,示范区迅速成立了以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副市长谭江为组长,组织、民政、住建、消防、督查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5个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组成的无主管楼院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健全机制,全力推进。
经排查,截至2021年5月,5个街道办事处共有无主管楼院278个,居民19846户。这些楼院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是某些企业或单位的家属院,因主管企业或单位退出管理而成为无主管楼院,楼院环境普遍较差,存在治安消防隐患。
为群众办实事等不得,必须马上干,一刻也不能耽误。示范区无主管楼院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确立了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整合各方力量,汇聚治理合力,“先管住后提高,先建立后健全,先介入后规范,先服务后提升”的无主管楼院整治工作思路,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根、惠及百姓,迅速实现“有人干事、有章管事、有钱办事”的局面。
“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党建引领+物业管理”,让党旗在无主管楼院高高飘扬
多年没人管的楼院,现在到底谁来管?怎么管?这是面临的最大问题。
五一劳动节刚过,无主管楼院专项整治工作牵头单位示范区民政局组织相关人员赴洛阳、郑州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