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我的农民父亲

姚东平

父亲,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称谓。父爱,是一个厚重而又温暖的话题。

父亲今年72岁了。他不善言辞,躬耕为农。近来,每次回王屋老家,看着父亲依然不知疲倦、辛勤劳作的背影,回望他一路走来的艰难和曲折、汗水与泪水、宽厚及博爱,我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早年那些困顿的日子里,家中五口人,三个儿女都在上学,父亲又常年在外奔波,家里的农活儿大都是瘦弱的母亲在干,缺衣少穿、收成不好、经济拮据成了常态。作为家中长子的我,多次面临辍学的窘境。可父亲坚信“地薄多栽树,家贫勤读书”,他宁愿多打几份工,甚至低头去别人家借钱,也要供我上学。在他看来,贫穷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子女肯上进,就会有出头的一天。后来,我完成学业,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父亲的脊背却被生活压弯了。

父亲常说:“如今农民能过上小康生活,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记得妹妹小时候,父亲抱着她,哼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等红色歌曲,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五年前,父母到北京旅游,在天安门广场,望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父亲坦言,那是他生命里的“高光时刻”。20年前,我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抚摸着党证和党徽,父亲嘱托我:“在咱家,你是第一个党员,是党员,就要努力工作,为党增光,不能抹黑。”

年轻时,父亲曾开着生产队的第一辆“铁牛”(手扶拖拉机),在田地里深耕播种。改革开放初期,他到过洛阳、新乡等地,买回“估衣”(城里人淘汰下来的旧衣物),游走山村,赚取差价,补贴家用。20世纪80年代,济邵公路改建时,他在工地上开挖土石,挥汗如雨。为方便乡邻,父亲曾开办过换面点,虽然赚的钱很少,甚至有时光赔不赚,但是父亲身上流露出的那种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和品质,对我们子女影响颇深,让我们受益匪浅。

父亲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是他刻苦钻研,打得一手好算盘。父亲当过生产队会计和居民组长,虽然是个“芝麻小官”,但是他公道正派,坚持一碗水端平。在生产队会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7年。儿时的记忆中,父亲不是在忙着农活儿,就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记工分,抑或在大队部开会、算账,盘点着一年的收入。由于父亲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经他记过的账目,群众最为信赖。

10多年前,已到花甲之年的父亲,被推选为居民组长。我劝他说,年纪大了,身体为重,该享享清福了。可他却说:“队里(居民组)有百十口人,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要尽我所能,服务好乡亲们。”当居民组长的9年里,父亲利用惠农政策支持,率先开展蔬菜种子繁育,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完成了迁户并村任务,保障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深得大家好评。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我常想,所谓父母之爱,就是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所谓父母之情,不是给予子女优渥的生活,而是要让子女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始终洋溢向上向善的力量,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父母健在,是儿女的福气。父母的言行,永远是儿女人生的标杆;父母的恩情,永远是儿女前行的动力!

2021-11-03 姚东平 1 1 济源日报 c_74868.html 1 我的农民父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