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实验小学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宣传学习,党史教育引领方向
一是书记讲思政课,起好带头作用。济源实验小学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之后,校党支部书记杨迎军为全体教师讲授了一节思政课。此后,学校所有党员教师参与讲授思政课,所有学生讲红色故事,校园电视台增设“党建之声”栏目,全校自上而下形成了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在示范区教体局举办的百年党史知识竞赛中,学校程赛青、牛好梦、赵梦娇老师荣获特等奖。
二是寻找红色印记,用好红色资源。学校积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作为豫西线第一站,参加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百首红歌接力唱活动;分批组织学生到小浪底、济源晋豫边革命根据地开展“学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和“寻红色印记 忆峥嵘岁月”红色研学活动;积极开展“献礼建党100年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赴延安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洗礼。
三是开设学习专栏,赓续红色基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结合德育主题,开展“党旗辉映队旗红,‘思·行’课程育新人”——党建带队建活动,在班级设立党史学习教育专栏、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赓续红色血脉。
二、规范规章制度,内化培育学校文化
一是经国序民,规范学校规章制度。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济源实验小学对“十不得”“一严禁”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对学校十大类、90余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目前,《济源实验小学规章制度》正在进行最后的审校。
二是挖掘文化,聚合学校核心理念。该校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确定“办一所创新向未来、润物细有声的全国名校”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德高学广、善言力行的有为少年”。围绕着“思·行”核心文化和“务本图强”的学校精神,确立了“思润心 行致远——思以明志而行远”的办学理念。在“正德明善 思行合一”的校训引领下,初步形成了“三思厉行 守正出新”的校风、“善思躬行 通达求新”的教风、“乐思敏行 求实创新”的学风。
三、加强仪式教育,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思·行”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该校以 “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育人的总目标,持续完善基于儿童立场的“基础+拓展+探究”的“思·行”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课程建设。确定小问号研学、高水平艺术团、小创客课程为探究课程,“善言力行”艺术团目前正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选拔、组建,高水平的艺术团即将精彩亮相。
二是发挥名师示范作用,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该校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范小枫名师工作室”,并以此为依托,引领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卓越名师团队。依托“范小枫名师工作室”,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采取“领导帮扶结对子”“教师素养过三关”等措施,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学科骨干团队。
三是突出主题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验小学以“少先队管理体系”为德育工作载体,细化每个月的德育主题,并围绕德育主题开展专项行为习惯培养及德育争章活动。以每个月主题活动为依据,培养“十星争章”好少年。
四是加强“五项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实验小学从强化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五个方面,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首抓课堂主阵地,狠抓教研活动,实行“四段五环”博思课堂模式,加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明确要求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以阅读、强身健体、艺术涵养、科学探索等作业为主,书面作业不得超过30分钟,常年坚持推行“周三无作业日”制度。
此外,学校实行规范化的延时服务管理体系,有计划、有总结、有展示。每个延时服务社团学期初上交教学计划,学期末展示延时服务成果。延时服务多样化,有家庭作业辅导和音乐、射击、射箭、乒乓球、篮球、足球、跆拳道以及书法、手工、木工、人工智能等。每天均由带班领导检查,并做好考勤及过程性监督。各功能室免费开放、免费教学。每周五下午的多彩课堂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力求让每个学生有一到两个特长。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