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

“金玉良缘”成笑谈

《红楼梦》第五回里为十二钗每人写了一支曲,并配一首“判词”,共同暗示人物故事走向及其命运。可令古今研红人士不解的是,第一首判词竟是把薛宝钗、林黛玉二人合在一起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并且,好像作者曹雪芹和批注者担心读者会误解,故在甲戌本里,前两句后均有脂批,第一句后是“此句薛”,第二句后是“此句林”。说明把这二位放在同一首判词里,绝非随意之笔,当大有深意。

这其中的深意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不揣冒昧,不知能否通过这两篇小文即《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悲天恸地”〈葬花吟〉》和本篇《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金玉良缘”成笑谈》的内容及分析,对热爱《红楼梦》的读者理解作者的这番苦心有所帮助。

现在开始单说薛宝钗吧。

《红楼梦》里,薛家虽然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位居老末,但也算是名门望族,薛姨妈竟然凭着姐姐王夫人当家,就领着薛蟠、宝钗兄妹常住贾家,后来又来了宝钗的堂兄妹薛蝌、宝琴,这事本身就很不平常,虽然好像都是有“理由”的。说宝琴是“进京发嫁”,是因为她许给了梅翰林之子。而宝钗却是为了“备选”,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有交待:“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乍一看,这些理由都很正常,也很正当。可后面再也没提过宝钗备选的话头。

这难免让人心生疑惑,薛姨妈、宝钗母女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在《红楼梦》里,除李纨、凤姐、秦可卿、元春四人年龄较大且早已成婚外,宝钗就是大姐姐了,到前八十回末尾,迎春也嫁人了,并且,林黛玉、探春、史湘云婚事基本已定,惜春、妙玉打定主意当尼姑,巧姐儿年纪尚小,薛宝钗差不多已算是“剩女”了。

薛姨妈、宝钗母女怎么能不着急呢?

况且,按规矩,凡年龄相差不太大的兄妹,哥哥须等妹妹“出阁”后才能迎娶,贾家就是这样,宝玉须等探春出嫁才能考虑和黛玉的婚事。薛家也是这样,薛蝌推迟婚期,正是因为宝琴许了梅翰林之子,一时未能完婚,才特地“进京发嫁”。可偏偏薛蟠全然不顾宝钗未嫁就娶妻纳妾,薛姨妈忘了规矩了吗?

好像这母女俩在故意回避宝钗的婚事。

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打定主意“锁定”了宝玉,以实现“金玉良缘”的美事呢?可这又是何苦呢?她们明明知道宝玉黛玉是公认的天生一对,情投意合。

这里面必有隐情。

后来,人们知道了,是因为宝钗有病。在第五回里,当周瑞家的问起宝钗的病时,宝钗亲自转述秃和尚的话,说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这股“热毒”就是宝钗的病根,所以,宝钗要一年四季吃自家特制的“冷香丸”。

看来,宝钗确有难言之隐。说白了,可能是因为这股“热毒”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病。比如,到了生育年龄却不来月经,这着实让人恐慌。如果真有不孕之症,嫁了别人家,难免丢丑,而嫁了宝玉,就可以遮掩,如果把宝琴也嫁了宝玉,一妻一妾,既遮了宝钗的丑,也不影响贾家的香火,岂不更是天衣无缝?

薛姨妈、宝钗母女计划确实很周密,并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确有切实的推进。

近读国光红先生的研红大作《红楼梦索隐》,其中涉及薛家姐妹的两篇,尤为触目,一篇是《宝钗难言女儿身》,另一篇是《谁料宝琴嫁宝玉》,真是石破天惊之论。

本篇仅涉及第一篇。

(未完待续)

2021-07-27 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 1 1 济源日报 c_70577.html 1 “金玉良缘”成笑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