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纪实

傅依备:骆驼草一样的人生

傅依备 傅依备,我国放射化学专家,先后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 几十年来,傅依备一直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2001年,傅依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傅依备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工作。

1959年,傅依备(右)和学生在列宁格勒大学实验室合影。

1989年,国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朱光亚在视察二所时与傅依备(左一)交谈。

他带领团队生产出居里级钋-210放射性同位素,研制出第一枚钋-铍中子源;他完成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放化测试任务,填补了我国核爆炸放化分析的空白;他是新时期优秀的管理者,开创了多条民用产品生产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29年4月4日,傅依备出生在湖南岳阳县新墙镇先锋村岭上的一个农民家庭,成了家中的第7个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傅依备四五岁时便开始帮家里干农活。傅依备幼时聪敏、机灵,是村里小孩的“娃娃头”。傅依备总是能组织大家乐此不疲地玩各种游戏,展示出自己的各种才能。但是,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上学。1939年9月,长沙会战拉开序幕,傅依备的家乡成为抵抗日军的主战场之一。湖南省北部的岳阳地区在战火下早已是满目疮痍,无数家庭家破人亡,无数儿童流落他乡,人们在战争与贫困的生死线上挣扎。战乱之中,渴望读书的傅依备辗转流浪至南岳难童教养院、衡阳儿童教养院、重庆儿童教养院。他在逃难中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受疾病困扰。这些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人就是懂得了把个人、家庭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追求进步。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傅依备考取了国立第九中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校专科部。虽然仍经历着缺衣少食的窘迫,但精神上的充实让傅依备开始追求思想上的成熟。他开始阅读《新华日报》等进步思想刊物,了解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事业,把眼界放得更宽了,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分不开的。毕业时,傅依备被分配到长春综合研究所从事黏土应用的研究。1年后,傅依备在组织的动员下参加留苏考试。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精神上的压力、身体上的不适、学业上的困难后,傅依备成为全所唯一考取留苏的人员。1955年,傅依备告别新婚的妻子,先后到列宁格勒大学和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学习。几经挫折后,傅依备以“汞阴极法分离放射性同位素”为题,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从此与核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个人梦想与国家需要的完美结合

“能为保卫国家作出有用的贡献,就是我的梦想。选择核科技事业,我就能够为国家出力气,做一些保卫国家的事情。我们保卫了家乡,就保卫了整个民族,也就保卫了自己。一个人能够在这方面作贡献是很幸福的,这样人生才有价值。这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梦想!”傅依备说。

傅依备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莫过于直接参与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傅依备在国外学的是原子核物理专业。当时,国内急需这样的专业人才。因此,1960年傅依备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开设了一门重要课程——《核燃料后处理》。1958年以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专业。傅依备费尽心血,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讲义。

正当傅依备工作得如鱼得水、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1963年春节前夕,他接到了调到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工作的通知。知道可以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后,年轻的傅依备非常激动,心向往之。

走上新的岗位后,傅依备踏上了一条隐姓埋名、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之路。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钋-铍中子源的研制。在我国当时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提取十几居里的钋-210是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工作。没有生产钋-210的现成技术路线,就靠挖掘国外文献进行摸索性试验;没有满足条件的正规实验室,就搭建临时的简易工棚;钋-210的放射性毒性强……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影响傅依备小组的工作热情,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研制出居里级钋-210的生产工艺,在中国第一次生产出居里级钋-210放射性同位素,并利用所生产的钋研制成模拟裂变中子谱的中子源,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核物理实验研究。

钋-铍中子源的研制让傅依备锋芒初露。在这个过程中,傅依备又被委以重任,即配合部13局(即后来的核工业部二院)承担青海221厂(即221基地)717工号的工艺设计。717工号最初的定位是用于钋-铍中子源的研制。傅依备接到这个任务后,对其功能进行了拓展,增加了低剂量放化操作功能。这使得717工号完全能适应第一次核试验样品放化分析工作的需要。在此后多次核试验放化测试任务中,717工号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的恶劣、工作的劳累,让傅依备落下了严重的腿疾。

在祖国的召唤下,1964年11月,傅依备拖着一瘸一拐的腿踏上了去青海的火车。那里,第一次核试验的核爆样品在等待着他们。

傅依备与王方定、徐鸿桂组成三人领导小组,对第一次核试验样品进行放化分析。牵头负责人的重任落在了具有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专业背景的傅依备身上。当时,核爆样品分析对中国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未知数。浩瀚文献中没有可以借鉴的信息,核爆样品的复杂性超出想象,加之样品量少,且是一次性的,大家不敢轻举妄动。然而放射性样品的衰变让大家敲定测试方案的时间变得极其紧迫,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的缺失更是增加了分析难度。

关键时刻,傅依备小组顶住了压力。爱国热情让他们废寝忘食,让他们夜以继日,让他们严谨细致,让他们群策群力,让他们无私奉献……经过近半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斗,傅依备小组初步解决了从核爆回收样品中分离铀、钚、钼-99、锆-95、锶-89、钌-103、钌-106等核素时在工艺流程和测量技术中遇到的问题,于1964年12月1日报出了我国首次核试验产品的总裂变威力数据,不仅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放化测试任务,还为日后的放化测试工作奠定了基础。

傅依备小组没有满足于初次的成功。在傅依备的领导策划下,32室组建了气体分析组,专门从事放化样品的基础研究,探索地下核试验气体放化分析方法,以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速报威力方法。学术上的分歧,首次地下试验的不理想,都没有动摇大家的决心。大家都铆足了劲来发展这种分析方法。

1975年,这种分析方法在我国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任务时大放异彩。这次核试验数据分析验证了气体取样放化分析对诊断核试验威力的可行性。在这次原理性核试验中,傅依备带领小分队首次成功获取气体样品。在这次取样过程中,由于发生密封泄露和控制室电源断掉的意外,傅依备小组成员经过4次取样,历经十几个小时,才成功拿到样品,得到了有参考价值的裂变威力数据,证明了气体放化分析方法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也证明了气体取样为快速获取核试验数据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4次取样,傅依备参加了两次,每次都冲在最前面。然而光环下的傅依备等人却受到了超过国家标准允许的最大年剂量9倍的辐射照射。在傅依备看来,只要能获取满意的样品,遭受辐射也值得。在随后的时间里,傅依备等人不顾身体受大剂量γ照射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又一头扎进气体取样技术的研究中。

得益于在傅依备领导下打下的研究基础,从1978年10月的核试验开始,气体取样技术迅速完善,气体色谱分离分析技术和放射性活度测量技术快速改进,使后来的竖井试验和平洞试验有了快速、安全、简易的取样方法。

1979年4月,傅依备担任国防科委核试验放化分析专业组组长。他高瞻远瞩,开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思考怎样提高放射化学分析技术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理论设计部门的要求。在他的带领下,放化分析专业组在研究提高放化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组织测试技术和数据对比以及培养年轻人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傅依备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将个人梦想与国家需要完美结合。

与时俱进 在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20世纪70年代初,傅依备遵照上级统一部署,告别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后,又来到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筹建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简称“二所”)。为了切断自己的“后路”,傅依备把在北京工作的爱人和孩子也接来了,丝毫未考虑孩子以后的前途。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核心就是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由单纯地为国防服务转为为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服务。改革的春风吹到山沟的同时,也将时任二所所长的傅依备推上了浪尖。

因为全国的军民融合工作均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突破管理体制的局限性,这里面有很多难以把握的不确定因素,何去何从?傅依备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大道至简,大爱无言”,重压之下必须举重若轻。深思熟虑后,他提出了“同心同德、以所为家、军民结合、兴盛繁华”的兴所理念,从此带领二所全体职工踏上了民用产品研发的征程——“二次创业”。

傅依备充分发挥二所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的技术特长以及反应堆、加速器和精良的测试分析设备的优势,率先在全院开展民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并组建了研发生产队伍。其中,热缩制品的自主研发成功打响了民用产品开发的“首炮”。

1989年7月,二所通信电缆热缩制品在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之后,二所的辐照加工产品、放射源、医用同位素产品很快占领了国内市场,一些产品还出口国外,颇受好评。通过10余年的努力,二所先后开发出几十个民用产品项目,建立了多条民用产品生产线和技术服务生产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9年,二所的民用产品企业在整体并入四川久远集团公司时,年生产规模已有4600余万元,在院内独占鳌头。曾有人羡慕地说:“二所有了傅依备,职工收入‘富一倍’。”职工收益增加,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当然这只是傅依备期待的一个方面,他更看重的是科技队伍的稳定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这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财富。

精彩背后

傅依备是少有的从难童所走出来的院士之一,经历了许多磨难,经历了穷困、饥饿、疾病、战乱等,有过绝望、悲伤、压力、失败,也有成功、欢乐和胜利的时刻。

他说:“骆驼草多像经历了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我由衷地敬佩它。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单调乏味的沙漠才有了一点儿生机。像骆驼草一样生存是多么难得啊!我想人就应该像骆驼草一样,经受住苦难的磨炼,使自己坚强挺拔,一往直前。人也要像骆驼草一样默默奉献。”可以说,他获得巨大学术成就的背后,是几十年艰苦奋斗的非凡历程。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长期支撑着他。

“我像一个疲惫的垦荒者,在朦胧中走过了坎坷泥泞的道路,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见到了阳光……重温经历的每件事,我略感欣慰的是自己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虽然不能说做得尽善尽美,但是我尽心了,在我国人民最关心的核武器发展事业上留下了一丝痕迹。”傅依备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1-07-22 1 1 济源日报 c_70295.html 1 傅依备:骆驼草一样的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