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

“金枝玉叶”竟何人

■孔森

秦可卿的结局在《红楼梦十二支》关于秦可卿的“好事终”及与之配合的判词中就已设计好了:

判词旁“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

其判词云:“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曲“好事终”云:“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这支曲及其判词配图不但预示了秦可卿的结局,而且交代了贾府败落的根源皆出于宁府收养了这个养生堂抱来的孤儿。“皆从敬”,“敬”指贾敬,秦可卿就是他作主收养下来的,“实在宁”“首罪宁”之“宁”指宁府。

秦可卿死后,两个人的异常表现好像也在印证“淫丧”一事。一个是贾珍,竟“哭得泪人儿似的”,提起料理后事时竟说“尽我所有罢了”,为了丧事办得排场些,又匆忙为贾蓉捐了个“龙禁尉”官职。另一个就是那个打了茶杯的丫头,竟撞墙而亡。

看来,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无可置疑的了。

可是在曹雪芹删改过的《红楼梦》版本里,天香楼一节却被删了。

原因何在?说法不一。

甲戌本批曰:“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秦可卿突然死去,“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甲戌本针对“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有眉批曰:“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并且,庚辰本眉批曰:“可从此批。”靖藏本眉批曰:“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 季春。笏叟。”

靖藏本另有一批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概括这几则批语,删去天香楼一节的原因,甲戌本先说是“不忍”,后说是“不写之写”,靖藏本说是看在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交代贾府二事让人感佩的份上,发慈悲之心姑且宽恕她了。相比之下,我以为“不忍”二字最能透露出作者对秦可卿的真实感情和删去天香楼一节的真实动机。

如果保留“淫丧”一节的正面描写,那就把秦可卿定格为“荡妇”了,也把秦可卿之死定案为“淫丧”了,这是和作者的人物设置及全书的整体构架、主旨完全背离的。前面说过了,秦可卿的故事是和妙玉的故事紧密相连的,秦可卿是废太子遗孤妙玉的引子和替身,为了拯救贾府于危难时刻,毅然赴死。就已经够悲情的了,再往她身上泼污水于心何忍?但不这样写又怎么向人们解释她的突然死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虚写,只让人往这里想,以掩盖真相,但又不能坐实了。这就是《红楼梦》“假语存”“真事隐”的手法,“虚写”以存“假语”,“假语”中透出真相。

这一系列情节后面隐藏的真事是什么?应该是元春获悉查找太子遗孤查到了贾府,为了保全贾府主动揭发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

国光红先生在《红楼梦索隐》里对秦可卿由营缮郎秦业从养生堂抱回家这个解释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说,“养生”一词见诸《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说“养生丧死无憾”,《孟子·离娄下》又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秦可卿字可卿,单名为“可”,即知为“可以当大事”之“送死”者。这一发现堪称秦可卿是妙玉“替身”的确凿证据。

《红楼梦十二支》第一支曲引子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开头,以“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作结,概括了《红楼梦》全书隐写的重要内容和主旨,以两个最重情义的奇女子秦可卿和妙玉的故事为暗线,牵动了全书情节的发展,表达了作者对她们崇高精神的崇敬与怀悼。

如果说秦可卿的重情属于个人感情范畴的知恩必报的话,那么妙玉的重情就上升到了对父母之邦的责任和担当的层次了。如果说秦可卿重情付出的代价是果决地撒手人寰,那么妙玉重情的代价却是在肮脏的泥淖中,坚守着爱的信念,在几十年的凌辱煎熬中,让自己的生命一点点地销蚀、沉沦。这正是最令作者感佩怀悼的。

赞曰:

妙玉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狷介世难容,金枝玉叶身。

秦可卿

岂料临危当大事,养生堂里一弃婴。

叹君身与名俱裂,千古奇冤一可卿。

2021-07-20 ■孔森 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 1 1 济源日报 c_70172.html 1 “金枝玉叶”竟何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