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乐园

减负需打破“校内减、校外增”怪圈

临摹字帖、写作文、读英语绘本、看英语电影、做口算题……今年暑假,成都市少城小学三年级学生刘星雨收到了这份书面作业总量不大的个性化作业单。这是老师结合他口算能力不强、字迹潦草的学习情况专门布置的,因为他日常阅读量较大,就没有布置阅读作业。

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布置个性化作业,是成都市少城小学推行作业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项探索。书面作业减少了,多了实践、创意作业。刘星雨说,他特别喜欢老师平时布置的创意作业,比如和父母一起找春天、养蚕等。

除了总体作业量要求控量提质,实施学科教师、年级组、教导处三级作业管理制,每天审核作业量,成都市少城小学还通过课后延时服务提高效能,让书面作业不出校门。

“切实为学生减负,作业改革是抓手,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在课内学得好、学得足是根本之策。”成都市少城小学校长王婉介绍。该校以班级为单位统筹各科作业,不抢占学生课后时间,保证他们睡眠充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推动学生减负落地,四川强化措施落实,突出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目前,四川省21个市(州)出台了关于开展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参与学校有7652所,学生覆盖率达到80%。其中,成都市制定了“双减”工作方案、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健全了作业管理机制,建立了“健康副校长”长效机制。

虽然中小学校不断探索尝试为学生减压、减负,但家长加压、校外补的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孩子不得不“负重前行”。记者6月中旬在四川省成都市、凉山彝族自治州部分中小学走访发现,有的一年级学生就报了数个校外补习班,培训机构仍存在给学生留书面作业的现象。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一所小学校门口,下午五点半课后延时服务结束后,学生们鱼贯而出,一个个鼓鼓的书包压在孩子们的肩膀上。书包到底有多重?里面装了些什么?记者随机拎起几名小学生的书包,觉得有些吃力。其中一名五年级男生的书包有八九斤重,除了装有作业本、教科书,还有教辅材料和《小学语文升学夺冠知识大集结》《尖子生题库》等。这名男生说,他学习成绩中等,完成家庭作业后,每天还要写课外试卷。一名四年级男生告诉记者,他周末报了语文辅导班和奥数班,课后辅导班老师会布置作文、阅读等作业。

通过对成都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的8所中小学校的近200名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四分之三的学生参加了校外培训班。其中,一半学生参加的校外培训班留有家庭作业;42%的小学生每天的有效睡眠时间不足10个小时,近三分之一的初中生每天的有效睡眠时间不足9个小时。

“升学竞争太激烈,全班大多数学生在补课,我们能不补吗?”成都一名小学生家长向记者诉苦,“不补课就意味着落后,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未来不能拥有安定的生活。学校减负,我们不敢减,该上的补习班还得上。”

有教育专家认为,今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传递了科学育人导向。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松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久久为功。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校外培训,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孩子搭建成才平台。

新华社成都7月17日电

2021-07-20 1 1 济源日报 c_70160.html 1 减负需打破“校内减、校外增”怪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