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南桐探路

全媒体记者 齐新颜 王鸿斐 王虎军

南桐村的秀美风光(资料图片)

● 核心导读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寻路、探路、引路,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南桐村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寻求突破,在敢为人先的探索中实现突破,写就让土地“点石成金”的传奇。

这段逐梦之旅,在光阴长河中只是一瞬,却在南桐村演绎刻骨铭心的巨变。

正是因为摒弃了旧有意识、跳出了思维定式、打破了眼界局限,顺应时代变革大势的南桐,书写脱贫攻坚答卷,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回首来时路,在团市委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引领下,南桐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是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情怀总是一脉相传,初心必将历久弥新。在这场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守初心、担使命的“接力赛”中,信仰力量赓续,奉献精神传承!

从此刻,向未来。南桐注重对走过的路“回头看”,更注重对未来的路“登高看”,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向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挺进,向绿色有机农业进发,向乡村振兴的愿景阔步迈进!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

下冶镇南桐村,蓝天白云下,深深浅浅的绿在阳光下耀动,描绘出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映入眼帘的绿色是那么明快,孕育着成熟的味道,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从荒野纵横的山间小村,到全面脱贫的小康之村,这一逐梦之旅,南桐走的并不容易。

南桐人寻路、探路、引路的背后,是一行行踏路而行的深深脚印;脚印的后面,是一次次怀揣梦想的跋涉远行。

寻路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横亘在南桐人面前的,是几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偏居一隅的小山村,如何才能突破地域局限,寻找属于自己的脱贫之路?

先天不足的南桐村,怎样才能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小康之梦?

南桐村地处下冶镇北5公里处,阳下路沿线,自然条件恶劣,致贫原因复杂,4个居民组、125户、497口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43人。2014年,南桐村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没有天时地利,却不扼腕叹息;缺乏基因优势,却未踟蹰不前。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我们等不得;乡亲们期盼的眼神,让我们慢不得;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让我们拖不得。”回首2015年9月刚驻村时的情景,团市委派驻到南桐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王素琴感触颇深。

到南桐村报到的第一天,王素琴就为眼前这座借用了10多年,一楼潮湿、二楼漏雨的危房而犯了愁,楼上楼下只有一间房子可以勉强办公。没有阵地,如何能把父老乡亲的心聚在一起。那一刻,她已经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必须要为党员群众建一个“家”!

一分钱可以难倒英雄汉,更何况资金缺口有30多万元!去哪里“化缘”?王素琴翻遍了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咨询了可能给予支持的朋友,“有个老区项目资金”,这句话让她看到了希望。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报进项目库了。这个资金只有10万元,缺口还很大,但是它给了王素琴跳起来摘桃子的信心。团市委想尽办法挤出3万元,镇里给了10吨水泥,优克玻璃答应免费给村里安装门窗,工商银行支持了4万元……每一笔资金都凝结着辛劳的汗水和奔走的辛酸,可还是有好几万元的缺口!她发动群众,能省则省:旧房拆除动员党员干部义务代工,旧砖旧瓦处理后继续使用。这样算下来竟然省了两万多元,既倡导了勤俭新风,又凝聚了党员群众。

2016年年底,南桐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群众纷纷为驻村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的喜悦,王素琴却悄悄流下了泪水,这里边的苦辣酸甜只有她自己清楚。

从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入手,南桐村党支部强起来了,党员干部的威信树起来了,干群关系更加亲密了,全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了。

“南桐村共有22名党员。我们把党员组织起来,每户挂牌子,动员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对南桐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都变了。”在谈到党建的引领作用时,南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祥云说。

探路

远山如浪,茂林成荫。

座落在半山腰上的南桐村散布着小辣椒种植、大田西红柿种植和白菜制种等产业,已不再是昔日的穷旮旯。

(下转第四版)

2021-07-19 全媒体记者 齐新颜 王鸿斐 王虎军 1 1 济源日报 c_70120.html 1 南桐探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