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

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我国卫生事业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21年6月底,我国获得世卫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这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本土病例从三千万到零:抗疟成绩世界瞩目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约4.5亿人口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万例疟疾病人。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包括疟疾在内的流行病横行肆虐,由于缺医少药,患了疟疾的贫苦大众饱受疾病折磨。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防治历程推进,我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疾病负担大幅度降低。

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出炉,我国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出要在2015年消除大部分地区的疟疾,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连续3年没有本土疟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疟疾快速检测、监控系统,制定疟疾防控方案,才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2017年,我国首次实现零本土病例报告的重大突破,至今已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这背后凝聚着几代中国疾控人的努力,消除疟疾认证反映了中国疾控事业的卓越成就。

从青蒿素到“1-3-7”工作规范:防控经验被世界认可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我国启动国家疟疾防治项目,旨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中国科研团队克服各种不利条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青蒿素。

2000年以来,世卫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在与疟疾的长期较量中,我国完善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体系,制定“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总结出“1-3-7 ”工作规范。

“1-3-7”工作规范突出强调时间概念,即要在发现疟疾病例后,1日内进行疟疾病例网络直报,3日内进行病例复核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日内进行疫点调查及处置。目前,“1-3-7”工作规范作为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新范式,已经被正式写入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抗疟援助不缺位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长期威胁着人类健康。据世卫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报告2.29亿疟疾病例。其中,非洲地区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疟疾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疟疾发病与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卫生系统完善度和居民知识水平直接相关。

有人称,疟疾更像是一种“贫穷病”。消除疟疾难以单纯靠发展中国家自身力量,更需要紧密的全球协作。目前,我国已通过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抗疟援助。

在坦桑尼亚,中坦合作项目免费为身患疟疾的居民提供检查、治疗,并向他们提供蚊帐,已经服务数万当地民众。2019年,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下,中国与坦桑尼亚将试点区域从4个社区扩展至10个社区,以进一步验证中国经验的适用性。

目前,中非在抗疟产品领域的合作主要依托多边合作框架,推动疟疾诊断试剂、治疗药品、长效杀虫蚊帐等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进入非洲市场。

据介绍,我国正在培训省级疾控中心,培养建立专业队伍,参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的防控工作。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人员在非洲开展疟疾治理工作。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表示,几十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在本国应对疟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在全球产生了显著的连锁反应。

随着中国的产品、技术、人才和方案走向世界,中国将继续为全球根治疟疾贡献出智慧和方案。

据新华社北京电

2021-07-15 我国卫生事业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1 1 济源日报 c_69965.html 1 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