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珊珊
在部队,他奉献青春,保家卫国,二十三载戎马倥偬,两次获得集体三等功、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转业后,他扎根基层,铸剑为犁,以责任与担当冲锋在人生“第二战场”。
2015年5月李卫东家庭被济源市评为“最美家庭”,同年9月被河南省提名为“最美家庭”,李卫东被推荐为济源市“十大道德模范”候选人;2015年李卫东被济源市评为“稳增长保运行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4月李卫东被河南省评为“出彩豫粮人”。李卫东多次荣获“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从军人到转业干部,变的是装束,不变的是他一以贯之对党的忠诚。从人社局到粮食局,再到退役军人事务局,变的是“战场”,不变的他为民服务的初心。
戎装虽解,军魂犹在,岁月流逝,本色不改。“一朝是军人,一生是军人”的信仰已然融入血液。征程万里,李卫东初心如磐。
铁骨柔情:
双肩担起情和义,守护已故战友之子二十余载
熟悉李卫东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好儿子。
他儿子毛毛,自小乖巧可人,不光画画特别棒,还写得一手好字。毕业后,毛毛先在企业上班,又去外地打拼,月薪拿到七千元。去年,在李卫东的张罗下,儿子终于完成了婚姻大事,现在小两口日子过得挺不错。
“这小子可懂事,隔三岔五就给家里打电话问候一下,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带礼物。”对这个儿子,李卫东逢人就夸。
二十多年来,除了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他挂在嘴边的儿子并非亲生。
早年,李卫东与毛毛的父亲在同一部队服役。服役期间,两人既是战友,又是挚友。两家人走动频繁,情谊深厚。不料战友转业回乡后不久,意外遭遇车祸,当场离世。当时,其儿子毛毛年仅7岁。面对故友逝去,李卫东悲痛万分,虽有心回乡,但无奈身负要务,只好叮嘱妻子代为探望。
第二年,趁着休假,李卫东赶到战友老家。在王屋镇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里,他见到了毛毛。小家伙失去了孩子该有的天真模样,似欢喜又羞怯,动着嘴唇,没有作声。他母亲忍不住催促:“毛毛,快看,谁来看你了?”他这才亲近起来,叫道:“叔叔……”李卫东听了不由一阵心酸。一看到孩子,他就不由地想到了逝去的战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不管自己过得怎么样,一定要帮战友把孩子照顾好、抚养好,决不能把孩子耽误了。
此后数年,每次回乡探亲,李卫东总是先去看毛毛。母子两人的境况让李卫东深深担忧:没有顶梁柱,这个家摇摇欲坠,自己兄弟只留下一个儿子,难道就这样让孩子的未来湮没在大山深处?
2004年,李卫东因工作需要被调回济源驻地部队。他最关心的是毛毛的教育问题——只有孩子成才了,这个家才有希望,他才对得起那份兄弟情谊。毛毛小学毕业后,李卫东想方设法帮他转到市区的一所中学,并在学校附近为母子俩租了房。
据毛毛的母亲回忆,“那时候家里很困难,孩子在城里上学,我还得在山上上班。我妈身体不好,我还得照顾我妈……我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在生活重压下,毛毛的母亲早已力不从心。这个女人除了要忍受丧夫的痛苦,还要独自撑起整个家庭,照顾家中生病老人,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李卫东二话没说,将毛毛接到了自己家中。
此时毛毛已经13岁了,家庭的变故让他比其他孩子更成熟,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毛毛至今仍记得,踏进家门那一刻,记忆深处久违的温暖包围了他。初到李家,毛毛感觉有点不自在,李卫东经常和他聊天,和他谈心,并嘱咐家人:“以后毛毛就是自家人了,我们要多关心他,事事让着他。”
但他自己对毛毛,要严厉得多。他用“男人对待男人的方式”去沟通,“在学校里还适应吗?伙食怎么样?钱够不够花?上课有没有调皮捣蛋?”他还喜欢上政治课,“要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多疼疼你妈……”
妻子成新华与李卫东结婚多年,早就摸透了他的性子。这个男人外表是个铁骨军人,内心其实比谁都柔软。对于这个孩子,他虽然直来直去,但背地里可没少操心。
每到周末,他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接毛毛回家。一换季,他就充当司机,带着妻子和毛毛逛街,为他添置新衣。大学期间,只要毛毛放假,他再忙也会腾出时间,赶去车站接孩子。等毛毛再大一些,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常回老家看看,人不能忘了根……”
长者情深无言,骄儿感怀于心。一切随着时间推移有了答案。
让李卫东特别感动的是,毛毛大二那年,父亲节当晚,毛毛像往常一样给家里打电话。电话一接通,就传来李卫东的声音:“毛毛,啥事啊?在学校吃得咋样?有困难尽管说……”毛毛心思不在这儿,顺着话简单聊了会儿家常。临挂电话时,他喉咙一紧,一句“爸爸”脱口而出。一瞬间,电话那头静下来。似乎停了几秒,他听到了回答,“哎……”一声表白,一声回应,为彼此间的父子情盖上了印章。自此,儿子心中有了稳稳的支柱,父亲的背上又添了一份操劳。
学业、工作、婚事……细数起来,毛毛的每件人生大事,都有李卫东忙前忙后的身影。毛毛每次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李卫东。“俩人不是亲父子,胜似亲父子。”毛毛的母亲说。
毛毛的QQ相册里,至今仍珍藏着一张父子俩10年前的旅游合影。照片中,李卫东身着迷彩上衣,厚厚的手掌,一左一右,刚好搂着一双儿女。背后是飞溅的瀑布,三人笑得肆意洒脱。
毛毛回忆说,这样的搭肩动作,父亲经常做。每每这时,他就感觉自己的人生有了力量。“现在我已经成家了,也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爱人,但是我们那种一家人的感觉,永远都不会变。这种感觉我不仅会记在心里,也会承担起作为儿子的义务。我也会把这份无私关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毛毛说。
本色不改:
冲锋“第二战场”,诠释责任担当
2021年4月2日,清明节前夕,济源示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的“守护英烈·认亲祭扫——让烈士不再孤单”的活动视频刷爆朋友圈。
视频中,济源烈士陵园447名长期无亲人祭扫烈士和无名烈士被集体认领。人们蹲下身子,轻抚墓碑,用白布仔细擦去灰尘,并将鲜花献于碑前,三行鞠躬礼。
视频下方,留言无数,反响热烈。这场前后持续8天的活动,收获的不仅是当下的影响力,更是全社会对先烈英雄的缅怀和崇尚。
这样的结果,正是活动倡导者李卫东所期待的。为了这场活动,他忙了将近1个月。他所求的,无非一句话,“光荣,必将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这份热烈深沉的情感,映照着他难以割舍的军人情怀。这个大胆创新的举动,是他奋战人生“第二战场”的独白。
一日从军,终身是兵。
脱下军装的李卫东,从未忘记“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凭借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在各项工作中勇于担当、改革创新,许多新思路在他心里悄然扎根,开花结果。尤其调至退役军人事务局后,他初心不忘,推己及人,积极为广大退役军人寻方向、谋发展、树标杆,带领老兵们永远跟党走,永葆军人本色。
2021年1月,经民政局注册,“济源市军魂退役军人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服务内容包括红色宣讲、国旗护卫、应急救援等公益服务。
这个由李卫东一手组建的公益组织特色鲜明,其队员都是热血仍在的退役老兵。这些老兵,之前就在济源各类民间公益服务机构和救援队伍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如今他们聚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志愿服务队的战斗力。成立至今,这支队伍先后开展国防教育23次,应急救援6次,安全教育33次,扶贫帮困10余人次。
“有了军魂退役军人公益服务中心,我们就有了主心骨。”退役老兵李玉清说。老兵相聚,让他激动不已,“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我们时刻准备着,听党指挥,为民服务!”李玉清说。
一声“到”,一生“到”!这是李玉清的心声,也是无数退役老兵的心声。
6月2日上午9点,济源“展示退役军人形象,争做文明城市使者”爱心服务车启动仪式上,200余名退役军人整齐列队,依次接过“爱心服务”车标,化身为城市文明使者。正式“上岗”后,这支爱心车队将成为每年高考的护航者、特殊人群的服务者,文明交通的维护者。
李卫东也在其中。他把车标细心地贴在汽车前玻璃上,拍了拍车头,笑了:“来吧,伙计,今后你也为大家献一份力!”
赤子情怀:
现役退役都是兵,为民服务是好兵
54岁的李卫东,身材魁梧,浑身朝气,一身橄榄绿着装,洋溢着昔日军人的风采。
23年军旅生涯固然带给他好底子,但更重要的是,退役多年后,他仍坚持运动。“运动让我热血沸腾,似乎又回到了训练场上,铁甲还在,心有所归。”李卫东说。
或许,正是李卫东身上血性阳刚的军人气质,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最初,他沿着广场快步健走,有人跟着他一路同行。后来,人群壮大后,他买来音响背在身后,带着大家走,步步踏在乐点上,英姿飒爽,气势如虹,“健走迷”越来越多。
他看群众热情高,健走活动又正好响应国家的“全民健身”号召,就开始有意识地组建队伍。
一支健走队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彼此之间无规则约束,管理起来头疼不已。李卫东就拿出军人作风,带头示范,抢争抢干,无偿添置音箱等基础设备,很快赢得了几个“骨干”的支持。紧接着,他定下训练“铁律”,以军人标准规范动作,提供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带出一大批优秀健走队员。短短几年间,济源健走队迅速发展,目前有10多支分队1000余人,遍及乡镇,声势浩大,成为引领济源“全民健身”的“绿色”风潮。
“虽不是军人,但我们要有军人的作风、态度和纪律。”“济源健走协会”负责人张燕评价,李卫东本身就是个至真至诚的人,他带给队员们的影响,远不止身体的强健,更在于心志的磨砺和正能量的传递。
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头捐款;慈善一日捐,他慷慨解囊;社区组织老年人参加体操大赛,他主动当教练,每天早晚带队训练……“军人的大忠、大义、大爱,大家看在眼里,都佩服得很!”张燕说。
2017年,网络上一个15岁男孩的求助信“请救救我的妈妈”引起了李卫东的注意。他第一时间查证消息,了解到求助人是一名辍学在家照顾母亲的学生,名叫苗顺栋。苗顺栋的母亲患有淋巴瘤,在郑州肿瘤医院治疗,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又因外伤性骨折住院治疗。
李卫东是热血心肠,最见不得别人受难。他立即在健走队微信群发起了爱心捐款倡议。很快,群里掀起了一场爱心募捐活动。4天时间,137名队员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募捐金额达6675元。当善款被送达苗顺栋家中时,苗顺栋的母亲张会云依然觉得不太真实:“没想到有这么多好心人在帮我们……”
5年过去,张会云没有忘记这些好心人。她话里提到最多的是李卫东,“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他自己家里也有麻烦事。”
她讲到,李卫东的妻子5年前患病,和她住在同一个医院。“家人进了医院,他们的压力也很大。但对我们,老李从来不提这些,他总是笑着说,你家情况我知道,我能力有限,能帮就帮。”张会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