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中国共产党济源百年大事记

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接第三版)

47.济源“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8月12日,济源县委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宣传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决定>的紧急通知》,拉开了济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序幕。“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济源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逮捕了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消息传来,济源县数十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人们敲锣打鼓,热烈庆祝伟大胜利。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宣告结束。

48.全国小钢铁生产建设现场会议在济源召开 1968年8月,中共中央在济源县召开全国小钢铁生产建设现场会议。济源县发展地方工业的经验轰动全国,成为全国地方工业的一面旗帜。

49.防空高炮制造厂等三线工程在济源开工建设 1969年10月至1970年8月,国家“三线”重点工程焦枝铁路(4001工程)、海军航空兵济源飞机场站(1060工程)、防空高炮制造厂(531工程)相继在济源动工修建。借助三线工程,济源改善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引进了先进工业管理理念和技术,为地方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0.实施王屋山水库灌区工程 1970年2月,济源县革委会决定实施王屋山水库灌区工程,拉开了高山灌区建设序幕。1979年,济源人民对纵贯王屋山区的铁山河、东阳河、大店河3条水系进行开发治理,相继完成了以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为主的高山灌区,缓解了山区长期干旱缺水的状况。

51.济源“五小”工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成功展出 1970年9月27日,济源“五小”工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成功展出,赢得了国内外客商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广交会后,济源“五小”工业成果先后在香港、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香港《大公报》以《县办工业花开烂漫》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济源地方工业在海内外的影响。1976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4家,县、社两级集体工业企业70家。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11094万元(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32%,工业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力量。

52.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举行 1970年11月25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王屋公社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99人,代表全县12900名党员。会议听取审议了王荣森所作的《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这次会议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对刘少奇进行了诬蔑和攻击,对林彪、“四人帮”歌功颂德,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工作,并把阶级斗争当成了主要任务。会议按照党章规定,本着军、干、群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选举产生了26名县委委员。这次会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由革委会核心小组行使党的职权的状态。之后,在全国政治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济源县的主要领导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对保障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3.中共河南省济源工区委员会建立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河南省济源工区委员会,建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济源工区办事处。同年7月,中共济源工区委员会建立,下辖济源县、虎岭区。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国家国防建设也作出相应调整。1977年5月30日,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撤销济源工区办事处,济源工区所属的济源县、虎岭区划归新乡地委领导。1978年8月,虎岭区被撤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4.济源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1979年2月7日至21日,济源县委召开有3172人参加的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济源实际,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会议对全县工作重点的转移、扭转粉碎“四人帮”后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被动形势、彻底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迅速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5.对“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冤假错案平反 1979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决定,凡在“文化大革命”中无辜或仅因一般问题被打成所谓“叛徒”“特务”“走资派”“反革命”“坏头头”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继对“杜八联”彻底平反后,各部门、各单位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的大批老干部重新恢复和安排工作。1979年2月至1983年上半年,全县先后为2469人平反,恢复名誉。同时,还遵照中央有关规定,对错划的“右派分子”全部给予改正,做了妥善安排。

56.推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12月,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济源县农村普遍推行“五定一奖”、联产计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以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2月,县委抽调400名干部组成105个工作组,分赴部分生产队,帮助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至4月中旬,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完善工作基本结束。

57.济源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人大常委会常设机构 1981年10月,济源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决定建立人大常委会常设机构,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济源县人民政府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体制。1984年5月31日,济源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启用村民委员会印章的通知》要求,全县各行政村的村民委员会印章于6月15日启用,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的印章同时作废。

58.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举行 1981年12月25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88人,代表全县15514名党员。酒昭伦致开幕词,孙鸿彰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为加速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王俊喜作了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会议指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经受了严峻考验,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转折,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状态转为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的历史时期。会议指出,要“明确奋斗目标,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号召全县人民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吹响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大会体现了全县党组织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大会报告明确指出,济源县第三次党代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在党的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对我县各项工作虽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对刘少奇同志进行了诬蔑和攻击,对林彪和‘四人帮’歌功颂德,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工作,并把阶级斗争当成了主要任务,这都是错误的。现在,我们郑重宣布:撤销其错误部分,推倒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进一步正本清源,着力转变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大会提出了“建设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的目标,要求“八五”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各行各业都要为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加快前进步伐,建设繁荣富庶、欣欣向荣的新济源,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7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名。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源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会议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为全县进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的历史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59.实施大规模山区建设 1985年2月,济源县山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县委1号文件下发了《济源县山区脱贫致富三年规划》,打响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次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济源县山区脱贫致富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济源山区建设五年规划》,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引向纵深。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济源山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986年,山区五乡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山区群众有吃、有穿、有铺、有盖、有零钱花的“五有”目标基本实现,部分农户开始向富裕户迈进。《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愚公还在移山》,专题介绍了济源山区的建设经验。1989年年底,山区五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比1986年增长1.66倍,人均纯收入为413元,比1986年增长1.34倍,人均占有粮食为382公斤,比1986年增长1.01倍。大规模的山区建设不仅改变了贫困山区的面貌,为济源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还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人才。

60.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 1987年4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49人,代表全县18315名党员。郝淑忠致开幕词,张明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团结进取、改革创新 为建设繁荣兴旺文明富庶的新济源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李长会作了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高传芝致闭幕词。会议提出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力拼搏前进,为实现‘七五’计划,加快翻番步伐,实现经济腾飞,建设繁荣兴旺文明富庶的新济源而奋斗”的目标。会议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工业生产为主干、乡镇企业为突破口、山区建设为重点,加强林果业、畜牧业两个重要环节,积极兴办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把两个规划(七五规划、山区建设五年规划)由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会议安排了改革任务。会议指出,“七五”期间是新旧体制交替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继续深化城乡改革,重点做好农村改革的“充实、巩固、配套、提高”工作和工商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部门的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巩固和发展党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9名、候补委员5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61.济源撤县设市 1988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济源县,设立济源市(县级),由省直辖。同年8月7日,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济源县设立济源市(县级)的通知》(豫政〔1998〕68号),确定济源市由省直辖,实行计划单列,由焦作市代管。9月30日,济源召开建市庆祝大会。10月1日,各单位正式开始以济源市的名义办公,济源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2.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举行 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4月8日至10日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46人,代表全市19741名党员。张殿臣致开幕词,高文焕作了题为《加强党的领导 密切联系群众 夺取济源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尹明堂作了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高文焕致闭幕词。会议确定了1990年至1993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使济源市经济建设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20世纪末实现第二个翻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打好基础、积蓄力量。会议确定了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安排,还对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行了部署。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30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63.大力开展创建小康村活动 1991年2月,济源市委作出以小康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开展创建小康村活动的决定。要求在“八五”末期,最迟到1996年,城区规划范围内的村100%、地处平原的村80%、地处丘陵地区的村20%、地处山区的村10%要达到小康村标准。1996年年底,全市248个行政村达到小康村标准,占行政村总数的48%,完成了既定目标。

64.加快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步伐 济源推进开放带动主导战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并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港澳台商及省内外客商来济源投资兴业。1991年10月10日,济源市举办首届“红果节”,加快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步伐。

65.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济源题词 1992年4月,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济源题词。江泽民同志题词“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振兴中华”;李鹏同志题词“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66.济源荣获“全国集资办学先进单位”称号 1992年9月,济源荣获“全国集资办学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至2000年,全市集资1亿多元用于中小学基本建设。全市中小学校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学校”要求,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多元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67.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快城市化进程 199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设立济水、北海、天坛、双桥4个街道办事处,并将部分行政村改为居委会,相应调整其隶属关系。

68.济源被确定为全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 1992年12月,济源被确定为全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69.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举行 1993年4月1日至3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共有代表347人,代表全市21561名党员。耿建国致开幕词,高文焕作了题为《紧抓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步伐 夺取济源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尹明堂作了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市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高文焕致闭幕词。会议确立了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团结实干,努力实现济源市经济高起点、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以创百亿为目标,把济源初步建成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电、轻纺为骨干产业的工业基地,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成豫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和旅游观光胜地”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会议确立了“创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1996年实现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亿,走在全省前列,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33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70.开展“创百亿、争百强”活动 1993年4月,济源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了“创百亿、争百强”的奋斗目标。市委决定,从1993年起,5年内,到1997年济源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全国百强市(县)行列。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到1996年年底,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32.7亿元增长到105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33.8%;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7000多万元增长到3.7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长51.6%,连续3年跨入全国百强市(县)行列。“创百亿、争百强”目标全面完成。

71.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 1994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小浪底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12日,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大坝合龙。1999年10月25日,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2001年12月27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主体工程全部竣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主体部分在济源境内(占总工程量的80%以上)。在工程建设中,济源人民全力配合、积极参与,付出了巨大代价,做出了巨大牺牲。工程建成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济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工程极大改善了济源交通、水利、旅游等基础设施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水库移民4万余人,全市行政区划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借助服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济源人民抢抓机遇,加快了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全市工业提档升级,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提升了济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72.隆重举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围堰区移民大规模搬迁庆祝活动 1996年10月16日,思礼、承留两乡交界处隆重举行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围堰区移民大规模搬迁庆祝活动。当日,大峪、下冶、邵原3个乡(镇)搬迁移民2000余人。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征用济源土地77.12平方公里,动迁移民涉及济源市坡头、大峪、下治、邵原4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现状年移民总人口为38759人,动迁年人口为40989人。移民安置工作从1991年开始,历经施工区,库区一期,库区二、三期3个阶段,到2002年9月结束。济源市妥善安排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障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建设。

73.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实行直管体制 为推进河南城市化进程,加快焦作市、济源市发展,1996年12月26日,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关于对济源市实行省直管体制的实施方案》。自1997年1月1日起,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实行直管体制。

74.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举行 1998年5月16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代表380人,代表全市27322名党员。铁代生作了题为《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建设繁荣昌盛的新济源》的工作报告,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书面工作报告,耿建国致闭幕词。大会认为,在新的起点,济源今后五年的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21世纪济源发展的进程。根据济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交织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造成困难的情况,大会报告把第八届市委的任期分为两个阶段,并确定了工作任务:20世纪最后两年半时间为第一阶段,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完成“九五”计划;进入21世纪后的两年半时间为第二阶段,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进程,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突破。“两个阶段”的划分和工作任务的确定、实施,为济源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实现新一轮崛起奠定了基础。会议确定了第八次党代会以后5年的六项主要任务:一是确保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二是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济源实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确保农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平原地区和山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达到小康水平,山区群众的综合生活水平达到平原村1998年的水平;四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五是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六是更好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6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75.济源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速 1999年3月6日,济源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市”暨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济源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速。

76.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998年7月15日,济源召开企业改制动员大会,启动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形式、以改革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工作。到2002年年底,济源完成市属及乡镇企业改制253家,改制规模达97.6%。

77.王屋山供水工程开工 2000年5月29日,王屋山供水工程开工。2002年4月26日,举行了通水典礼。2003年9月,济源先后完成王屋山供水工程、分散饮水工程和布袋沟供水工程,使山岭区12万人告别吃水难,提前1年实现山岭区人口饮水解困目标。之后,又相继完成天坛山集中供水工程和平原集中供水工程。2008年年底,全市47.44万人用上了自来水。济源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目标。

78.第一行政区建成投用 世纪之交,济源积极推进城市向东、南扩张,实施了新行政区、世纪广场、环城公路、篮球城等重点建设项目。2000年10月,第一行政区建成投用;2006年8月,济源综合行政服务区建成投用,推进了行政中心向东南迁移。

79.河南豫光金铅有限公司A股上市 2002年7月15日,河南豫光金铅有限公司4500万股A股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这是我国铅冶炼行业的首家上市企业,也是济源市首家上市公司。

80.河南华能沁北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开工 2002年10月26日,河南华能沁北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开工。一期工程总投资46.6亿元,安装2×600MW国产超临界机组。这是我国首台国产超临界机组。2004年12月,项目投产。

81.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举行 2003年3月28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共有代表386名,代表全市29325名党员。周春艳作了题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书面工作报告,化有勋致闭幕词。会议总结了第八次党代会以来5年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快速发展;二是坚持以实践“三个代表”为目标,突出为民办事;三是坚持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根本,突出加强团结;四是坚持以城镇化为方向,突出创建工作;五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动力,突出改革开放。会议确立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第九次党代会以后5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主要奋斗目标。这是新世纪济源市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这次党代会后,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济源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行动纲领。这对济源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37名、候补委员7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5名。

82.济源市被列为河南省实施中原城市群率先崛起战略城市 2003年8月,济源市被列为河南省实施中原城市群率先崛起战略的九个城市之一。

83.济洛高速建成通车 2005年9月4日,济源至洛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济源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此后,济焦、济晋、济邵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通高速”。

84.济源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政〔2006〕33号)正式确定济源市为河南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结合济源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济源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成为济源发展的一张名片。2020年,济源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城镇化率达64.6%,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在80%以上,成为河南省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

85.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举行 2006年12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394名,代表全市31816名党员。段喜中作了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书面报告,段喜中主持闭幕式并讲话。大会确立了“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发展战略,提出了“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济源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共存。会议提出,要正视竞争,面对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会议确定了今后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会议指出,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坚持“六个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开放型济源建设;坚持繁荣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文明济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济源建设。会议要求,要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54名、候补委员10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35名。

86.济源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 2007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济源部分乡镇作了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亚桥乡更名为玉泉街道,双桥街道更名为沁园街道,撤销王屋乡设立王屋镇,撤销下冶乡设立下冶镇,撤销思礼乡设立思礼镇。

87.济源第一个民营企业党委成立 2008年2月,中共济源市委组织部印发《中共济源市委组织部关于成立中共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中共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这是济源市为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民营企业成立的第一个党委。

88.黄河科技学院济源本科院校项目开工 2011年4月,黄河科技学院济源本科院校项目开工。一期规划占地500亩,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为27万余平方米。2012年9月一期工程完成,首批新生入驻,填补了济源没有本科院校的空白。同时,济源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将中职、高职校区连成一片,结成一体,为济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89.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 2011年8月29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共有代表393名,代表全市37532名党员。赵素萍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务实重干 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务实重干,为民发展,为民谋利,为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会议指出,十一次党代会以后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围绕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这一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证,着力改革开放、着力项目带动、着力产业提升、着力民生民心,加快推进“实力济源、活力济源、魅力济源、文明济源、和谐济源、生态济源”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57名、候补委员11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35名。

90.济源富士康产业园项目签约 2012年3月,济源富士康产业园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 20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60亿元。当年签约、建设、投产达产。

(下转第五版)

2021-07-01 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1 1 济源日报 c_69155.html 1 中国共产党济源百年大事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