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和学制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成为基础教育的痛点难点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确保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如何以幼儿为本,搭好幼小过渡的桥梁?听听相关专家怎么说。
李新宇:家长才是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要责任人
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团结湖分校校长李新宇认为,对于幼小衔接的孩子,很多不稳定其实来源于家长的焦虑。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和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可能在入学的第一学期会有些差别,比如,在小学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上,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上课时会显得轻松一点,但到了第二学期就不一定轻松了。因为,对孩子而言,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会影响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他在外面学的东西用得差不多的时候,随着后面学习难度加大,反而会越来越不适应。
李新宇建议广大家长一定要无限地相信孩子的潜力,相信国家的方针,相信学校,让孩子一切从零起点,虽然我们不能去做多么伟大的事,但是我们一定要用伟大的爱去做好教育。教育孩子是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至关重要,家长才是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要责任人。
蒋学凤: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合作
如何做好双向衔接,促进幼小无痕贯通?首都师范大学金泽小学的蒋学凤认为,第一,小学应该主动出击、主动构建、主动推荐。首都师范大学金泽小学在开学之际,成立了家校政社协同教育共同体,共同开展幼升小工作的相关建设。
第二,明确重点。重点是什么?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重点应该是让孩子符合规律。我们要打破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战和本位主义。小学段和幼儿园段的园长、校长和老师们应该去考虑孩子的成长特点,帮助他一步一步地从心理上去接受和适应小学生活。
第三,应该系统构建。系统构建指的是,让幼儿园大班的老师和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一起教研,相互介绍这两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在幼儿园阶段重点培养了哪些习惯,包括所谓学习上的习惯,在小学校园里,一年级将重点培养哪些内容。让幼儿园和小学彼此了解,都能够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尺度、手中有策略。通过系统构建有效地改善幼儿园老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的本位主义。另外,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建设,帮家长做好心理衔接。最后,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去适应。比如,参观学校的环境,与一年级的同学上小课,体验上课是怎么回事,参观学校的升旗仪式,参观孩子的作品展等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让孩子在入学前爱上校园生活,爱上学习。
第四,把好初始关。学前教育期,重点是要帮助孩子去熟悉人、熟悉环境。比如教室、操场、卫生间、饮水处、专用教室、体育馆等等,帮助孩子克服陌生感带来的恐惧。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习惯和规矩,帮助孩子尽快地去适应新集体的生活。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合作,认真研究、扎实推进,逐步地完善好。
刘晓晔: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晓晔认为,幼小衔接无外乎两种衔接,第一,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面对的第一大变化——人的变化。一个孩子需要和周围的人建立一种依恋的关系,从一种关系变化到另外一种关系,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其中一次,我们未来的人生当中还有无数次。所以,这次衔接做好了,不仅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也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更为重要。
第二,学习方式的变化。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但是到了小学,孩子需要听讲、听课,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挑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从生活化到学科化的逻辑关系,这非常重要。
家长的焦虑来自哪里?刘晓晔表示,焦虑来自于我们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和恐惧。大部分家长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小学到底学什么,孩子是怎样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解除他们心中的顾虑。
一个人的学习品质如何,在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深度地钻研,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思考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否很强,决定了一个人能否长远发展。
范璐丹: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个目标——要建立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管理的范璐丹认为,教育生态的营造,需要行政、教科研、教育机构以及广大的家庭共同参与、共同联动。
范璐丹从行政工作的角度分享了几点思考。第一,确立科学合理的理念。幼儿园的工作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保教理念一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
第二,关于建立幼小协同有效机制的问题。有效的机制能够保障科学运行,我们要用机制来保障教育生态。大家都知道,幼儿园和小学学段不同,各有特点,我们要从孩子的整体终身发展的角度、个体的成长规律的角度出发,打破学段的壁垒,开展学校和幼儿园的教研联动,努力践行科学的双向衔接,建立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第三,关于社会环境的问题。社会生态也是需要营造的。近年来,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治理、关于校外培训的治理,其实都在推动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生态的建立。除了行政推动,更需要得到社会和广大家庭的认可。作为专业部门,我们有义务把更多的科学的育儿理念、科学的教育理念宣传到社会上。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