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91岁老党员的初心本色

(上接第一版)

1967年,规模宏大的引沁济蟒渠一期工程开工,原一富自告奋勇,带领40多名社员,奋战在克井镇苗庄工地上。

60米长的渡槽任务,需要120根木料,咋办?原一富冒着雨,翻山越岭,跑了40多里地回到队里说明情况,动员村民把家里的木料送到工地,保证了顺利施工。

虽然玉皇庙村的地用不上引沁济蟒渠的水,但是原一富毅然带着群众参加第三期工程——新愚公渡槽工程。

“当时没什么机械,挖桥基全凭人力。”原一富回忆说,数九寒天,基坑里出了水,只有一部手摇车可以用来抽水,还抽不干净。

“必须先把水排出去。”原一富二话没说,脱掉棉衣棉裤,第一个跳下去。齐腰深的水冻得他直打哆嗦。

这么冷,怎么扛得住?

“我一下水,群众一个个争先恐后都下了水,跟着干起来了。”在原一富心里,党员就要带好头。

他和社员们整天跪爬在泥浆里,一个月就没穿过干衣裳,但从没喊过一声苦累。

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干?

原一富淡淡一笑:“我入党时宣过誓,永远为党工作,要做群众的模范。”

轻描淡写的一句,却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在引沁济蟒渠工程的战斗中,两年多来三战三捷,玉皇庙村工程突击队30次荣获红旗单位。原一富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赴原新乡地区参加大会并做发言。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愧对党和人民。”采访中,有着70多年党龄的原一富多次这样讲。

建渠、修路、架桥、盖学校……他一生守在玉皇庙村,在这大山深处,印刻下一个党员为民奉献的情怀。

这种精神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在原一富的影响下,子孙们也继承了他爱党爱国、一心为公的品质。

提起父亲的一生,今年72岁的原乃平说:“老人家一辈子可以用‘刚正不阿’来形容,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家里人。”

“小时候家里穷,生活十分困难,每天能吃顿饱饭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原乃平想着父亲在当社长,就想去找他弄点吃的,结果被父亲厉声呵斥:“这是国家的东西,绝不许拿。”

原乃平说,这件事对他影响极大:“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后辈们一直都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没有一个人给国家、给家里惹麻烦的。”

“爷爷总说,要多为国家做贡献。”2018年,面对援非行动,原一富的孙子原中发果断报名,舍下牵挂的家人和稳定的生活,奔赴异国他乡,用心守护着当地人民身体健康。

孙女原静平和爱人注重孩子的教育,时刻不忘引导孩子做一个拥有大情怀、大视野和大格局的人。2020年,他们幸福的小家庭被评为“济源市文明家庭”。

每逢家庭聚会,原一富总是告诫子孙,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各自岗位上多作贡献。

入了党,就是一辈子。

如今,进入耄耋之年的原一富,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新闻。“全民学党史,我不能落后。”他依然信念坚定。

70多年的岁月,绵远悠长,可以让生活日新月异,也可以让人青丝变白发。但原一富对党的忠诚,始终铭刻在他的心中。

2021-06-17 1 1 济源日报 c_68440.html 1 91岁老党员的初心本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