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漂洋愚公”回乡记

文/图 记者 张恒

上图:陶塑作品《愚公移山》

“‘愚公’终于回到故乡,安家落户。”5月28日,在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捐赠仪式现场,漂泊在英国半个世纪的“愚公”回到了故乡——济源。

众人瞩目之下,陶塑作品《愚公移山》惊艳亮相,细节之处彰显着雄健。只见“愚公”手握镐头、脚踏大山,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眼神中透露着锲而不舍、挖山不止的大无畏气概。整个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陶塑高24厘米、重1047克,底座上依稀可见“56”“CHINA”的印迹。

从英国伊利小镇到中国甘肃兰州,再到河南济源,“愚公”的回乡之路漫长曲折。

2020年2月,在英国伊利小镇一家古董店,曾在兰州军区某部服役的退休军医刘恺在万余件陈列物件中,一眼发现了这件《愚公移山》陶塑作品。

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刘恺早已烂熟于心。在异国见到中国的“愚公”,刘恺格外激动。再加上这件陶塑作品色彩搭配艳丽,造型风格独特,质料上乘,保存完整,刘恺推断可能出自我国某位陶塑大师之手,当即将其买下。

经反复查阅资料,刘恺推断这件陶塑作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出自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代表人物刘泽棉之手。

刘泽棉生于1937年,出身于陶瓷雕塑世家,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陶塑作品《愚公移山》应是刘泽棉在年富力强时的经典之作,其细腻的刀法、精湛的雕工,塑造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神态刚毅、意志坚韧的愚公形象。

刘恺根据自己对陶塑作品《愚公移山》及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写了一篇文章《拿斧头的中国人》,发表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杂志《剑河风》。该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许多人关注,其中就有刘恺的济源籍老战友李玉清。

经李玉清多方协调联系,刘恺最终决定将陶塑作品《愚公移山》无偿赠送给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济源。

“这件陶塑作品放到我家,只能由我们一家人欣赏,放到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展览馆,能让更多人看到,对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也将为愚公故里增添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刘恺说。

赠送仪式现场,工作人员从前到后依次传递着这件陶塑作品,以手手相传的方式迎接“愚公”回乡。愚公移山干部学院还为刘恺颁发了捐赠证书。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会把这件珍品保存好、展示好,并宣传好它背后的动人故事,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紧密结合起来,讲好关于愚公移山的中国故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2021-05-31 文/图 记者 张恒 1 1 济源日报 c_67667.html 1 “漂洋愚公”回乡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