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东留村:逐梦兴居天地宽

记者 赵传杰

夏日的东留村居委会,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居民住宅鳞次栉比,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近日,在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上,孩子们相互追逐,嬉笑玩闹;年轻人或打乒乓球,或健身,休闲娱乐;老人则沐浴着阳光,围坐在一起,怡然自得……

“现在的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李孔武老人在东留村出生、成长,见证了东留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了解,东留村古称“留村”,位于济源老城正南一公里,湨水河畔,望于明朝,辉煌于清。相传,远古时期,现屯军头与东留村接壤处,是一浩渺沼泽,沼泽有水终年向北顺沟洼流入湨水。先民依流水而息,渐居成落,清水流村而过,故称为“流村”,后以水为祥瑞之端,更“流”为“留”,祈愿荣昌永驻。

多年来,在沁园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东留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全居人民,建学校、拓耕地、兴水利、办企业,全力为民解忧,助民致富奔小康。

“好生活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居委会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感受着现在的美好生活,居民李树海也时常会回忆起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

日月轮回,岁月变迁。如今的湨河两岸,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岸边健身步道上,不时有居民在此散步、健身。但在东留村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时间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曾在此“大战南河滩”,那一座石拱老桥更是见证了他们在此挥洒的青春与汗水。

东留村老一辈人介绍,1978年,东留村号召大家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垫土“造田大战”。经一春一冬的奋战,数百亩荒滩变成了肥沃的黄土地。随着社会变迁,现如今,这里又华丽转身成秀美的滨河公园;曾经的那座石拱老桥,也几经修缮,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

环境不断发生改变,东留村经济社会也在快速发展。

位于东留村的沁园商业街,道路宽阔整洁,商住一体的居民楼整齐排列,街上商铺林立,气派繁华。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这里曾是荒无人烟的“臭西沟”。

2001年,学苑路改造,东留村抓住城市发展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在学苑路东留村段两侧,盖起了商住楼。面对由此产生的拆迁户安置问题,东留村决心改造“臭西沟”。

修道路、建商铺、造住宅,2008年,曾经的“臭西沟”起楼成街,变成了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居民或出租商铺,或个体经营,大大增加了收入。

“‘臭西沟’和荒滩的改变,见证了东留村的重大变迁,也是东留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居民李庆丰告诉记者。

多年来,随着城市不断向南扩展延伸,东留村辖区逐步成为济源政治、教育、文化、商贸中心区域。居委会依托区位优势,利用政策、抢抓机遇、大步向前,“两委”干部大力招商引资,集体经济逐年壮大。居委会先后建起了“大上海”“中盛商贸广场”“长基”等商贸楼,增加了国泰花园、园丁苑等门面房共计7.5万平方米,每年收入800万元。居委会集体经济逐年壮大,居民福利平稳增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东留村重视教育的传统也在发展中不断被继承发扬。

重视教育是东留村的传统。东留村先人曾为留聚天上甘雨在村中开挖一方大谷沱(塘),居民称为“天下第一砚”,与明末清初修建的“文昌阁”共同被视为东留村的“文脉传承”,曾激励着东留村走出多位历史名人。

虽然两处建筑已被拆除,但依然是东留村居民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最初的在祠堂里办学堂,到集资办校,再到为扩建小学拆改祠堂,东留村支持教育不遗余力,并因此获得了‘河南省集资办学先进单位’称号,也迎来了各地代表来这里参观。”1954年出生的李立忠见证了东留村的办校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东留村集资办校。当时村里没有钱,群众就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拆改祠堂,建成了东留村小学,后改名文昌路小学;建立的东留村初中,曾辐射周边几个村镇,先后易称为轵城镇二中,双桥一中。2010年,占东留村辖区120亩地的沁园中学建成,双桥一中并入。

集资办校,充分体现了东留村居委会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突出了居委会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也继承了居委会重视教育的传统。

在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下,东留村也先后走出了多位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子,成就非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东留村人的贡献。

(下转第二版)

2021-05-27 记者 赵传杰 1 1 济源日报 c_67478.html 1 东留村:逐梦兴居天地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