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讯 “毛主席曾说,革命者都在浴血奋战,他们的孩子该怎么办?”第一集片尾,丑子冈的女儿丑松亮深情回忆,“我的妈妈是我的妈妈,也是大家的妈妈。”1940年,八路军女战士丑子冈接受中央委托,在延安成立中央托儿所。丑妈妈亲手抱过的那些娃娃们,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了。
革命历史剧《啊摇篮》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多家卫视与各大网络平台热播,由林柯执导,王茜总编剧,海清、李泽锋、周也等领衔主演。该剧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讲述了延安的“丑妈妈”们历尽千辛万苦,在抗战后方保育革命后代的温情故事,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啊摇篮》记录了 “大战百日咳” “刘华北之死” “更名洛杉矶托儿所” “敌机轰炸” “特务逆袭”“争渡黄河” “秧歌剧风波” “中外记者参观团”等真实事件,剧本前后创作了13年。为了这部电视剧,主创团队找到30多位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拍摄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纪录片。每集结束时,都会出现一张老照片定格光影。通过当年托儿所的孩子们、保育员和他们后代的访谈回忆,将光影造梦与真实记录交错,再现了那段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
《啊摇篮》第一集中,那个被马五婶用绳子拴在炕头的“八路的娃”,掉到烧着开水的锅里烫伤不治的情节,让人揪心不已。怎么安置前线指战员的子女和革命烈士的遗孤,成为党中央当年特别关心的问题。托儿所筹备起来后,烈士的遗孤、抗战将士的后代、革命领袖的子女,都交给了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的乡下婆姨们,战火中的“托儿所”的故事就从窑洞中开始了。
这是一群“不拿枪、不带兵”的托儿所保育员——作品以珍贵细腻的女性视角重温了当年的峥嵘岁月。虽身处后方,远离抗日前线的烽火,但是她们在另一个战场上捍卫着宝贵的生命。孩子们每天漱口洗脸、上课、游戏、晒太阳,每周洗澡换衣,而保育员们只有小米饭、熬洋芋,还经常吃不饱。尤其是转移之路开启后,三千里行军路上,敌机轰炸,袭击骚扰,断粮缺水,疾病困扰……保育员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把全部96个孩子安全带到了北京。
“剧中的女演员们穿着旧棉袄,脸被涂成烟土色,真是很接地气,也美得让人过目不忘。”有观众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