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再次引出第二十七回开头的那段文字,让我们再一起琢磨琢磨: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前面说了,1645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不久,南明亡。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这天夜里悲痛欲绝,彻夜未眠。第二天林黛玉随众人为花神饯行,又独自到花冢哭祭,哭出了千古绝唱《葬花吟》。
这到底是为谁而痛,为谁哭祭呢?
1645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清军入城,疯狂屠杀史可法领导下顽强抵抗数日的扬州军民,十日不止。史称“扬州十日屠城”,简称“扬州十日”。
王秀楚著《扬州十日记》,为亲历亲睹逐日实录,后被清廷封杀,致使近三百年间国人未能见“扬州十日”真相,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有人从日本翻译回国。
另有计六奇《明季南略》第一卷记载:“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第三卷又写“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烟爨”即烟囱,这里代指人口。
清军统帅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文告中说:“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下降,维扬可鉴。”证明扬州屠城完全属实。
有人会说,也许是巧合吧,难道历史上有“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事,曹雪芹就不能写这一天吗?他是为了写第二天为花神饯行一事,并借以引出黛玉的《葬花吟》,抒发她的悲伤之情呀。
也许是吧,我只能这样回答你。
那么,再看看此前一个多月,宝黛葬花的时间节点。
第二十三回里说“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三月中浣”是什么时间?
“中浣”,是指朝廷规定官员每月要洗三次澡,十天一次,中间的一次自然在中旬,所以“中浣”就泛指中旬。
有人会说,这又能说明什么?
依我说,这里面大有文章。
“葬花”是为“花”,具体来说是为桃花作祭。那么,桃花比喻什么?
“花”同“华”。如“春华秋实”,“华”就是开花。《诗经·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说“桃树长得很繁茂,它的花开得像火一样红”。
明朝,是朱家天下,“朱”者,红也。所以,明亡后,清初的爱国文人多有“悼红”“落花”之诗,以寄托难以明言的悲悼之情。《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曹雪芹自序言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写此书,即明言为“悼红”,也就是为追悼明亡而著。
在这里,林黛玉也是这样。眼看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周年忌日已近,便去葬花以祭。作者不敢明写这个敏感的日子,只好写“正当三月中浣”。按习俗,凡祭扫之事必在忌日之前数日或当日,不能推后,只能提前,而崇祯忌日已是“中浣”之末,所以,除了“三月中浣”最后一天的三月二十日,“中浣”里的每一天都是合适祭扫的。因而,有脑子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为崇祯帝的忌日去“葬花”的。难怪林黛玉葬花完了想起亡国之君李煜诗中“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竟“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难道,宝黛二人于“三月中浣”一起去葬桃花,也是与历史巧合吗?
曹雪芹先生怎么总是能让重要情节的时间节点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一次次“巧合”而又让人们毫无觉察呢?
我想,这正是曹雪芹的伟大啊!
“葬花”与《葬花吟》,表面上看像是一回事,其实意义是不同的。
“葬花”,葬的是“桃花”,既是对崇祯帝的追悼,也是隐喻明王朝的灭亡。《葬花吟》“吟”的对象却不仅仅是“桃花”,而是“众花”。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此时“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众花皆卸,花神退位”是什么意思?“花”即“华”,“花神退位”就是“华神退位”,指原本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在中华大地失去了统治权。因为,公元1645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以前,虽然大明朝已亡,还有南明存在,南明军民还在拼死抵抗,还有一线希望。现在,到了四月二十六日,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因此,林黛玉的《葬花吟》就融入了较一个多月前“葬花”时更为强烈而深刻的悲哀。
我想,这正是曹雪芹刻意把“葬花”和《葬花吟》分作两处写的原因。
赞曰:
林黛玉
灵河岸边纤纤草,谁料性僻杀小红!
人言可畏君须记,千古遗恨说颦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