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刚过,在满城喷红吐绿中,我去洛阳开会。位于河洛之间的洛阳城,与一座座造形各异的跨河大桥互连互通,形成了一道道耀眼的景致,使洛阳城显得更加气度不凡。恰逢洛阳举办牡丹花会,整座城都笼罩在热闹喧腾之中。真正是春和景明,国人倾城,南腔北调,人在画中。
曹植说:“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欧阳修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无名氏说:“洛阳才子高八斗,汉魏文章半洛阳。”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总之,无论是少年还是牡丹,无论是才子还是兴亡,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洛阳都是一个灿烂的名字。
2020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主场在隋唐洛阳城举办。以应天门为背景的大型灯光秀,使洛阳一夜之间再次红遍大江南北。应天门、明堂、天堂,组成了一个气势辉煌的建筑群,与洛邑古城并肩而立,成为洛阳的新地标。
站在洛水之滨,望着对岸巍峨的应天门,我不仅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诗《上洛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在诗人笔下,一千多年前,洛水之上建有一座洛阳桥,风光旖旎,独秀天下。而如今,那么有名的洛阳桥又在哪儿呢?
我习惯地打开百度搜索,不禁大吃一惊。怪不得唐诗宋词中,描写洛阳桥的诗词那么少,原来在隋唐时期,洛阳桥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官名叫天津桥。
古人真是奇怪,他们当时的一点小心思一绕,就把后人给彻底整迷糊了。
百度资料显示,洛阳桥,在今福建泉州,建于宋代,曾用名万安桥。天津桥,在今洛阳,建于隋代,历代延续,屡毁屡修。直到近代,军阀吴佩孚在其原址上新修了一座桥,仍然叫天津桥。
我更加疑惑了,又随手查了几个古代名桥。竟然发现,在今天的天津市,还有一座桥叫咸阳桥,与那座“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古老咸阳桥,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真个是长见识,天津桥建在洛阳,洛阳桥建在泉州,咸阳桥又建在天津,这种起名叫号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恐怕还真不少见,后人切不敢望文生义。倘若仅仅凭诗引申,不求甚解,岂不是要贻笑大方?
那么,当年建在洛水之上的洛阳桥,为什么要叫天津桥呢?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位,要迁都洛阳,重建皇城。新皇城雄踞洛阳西北高地,南跨洛河,面朝伊阙。受命建城的杨素和宇文恺,深谙风水、察天俯地,化自然入人事,将皇城当作天帝居住的紫微宫,将洛水比作天上的银河,把建在洛水之上的大桥就叫作了天津桥。
天津桥建成之后,不仅成为南北交通要冲,而且凌波飞渡,气象恢宏,成为洛阳城一道美丽的风景。桥上建有四角亭,桥头有酒楼。洛水汤汤,舟帆点点,南北两市,胡人充肆。皇帝后妃、王公贵族、 文人名媛等, 每至春夏, 携手从游,一年四季,风光无限!
当时的才子贵胄,没有不赞美天津桥的。后人的诗词歌赋中,也不乏天津桥的身影。
李白写道:“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刘希夷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白居易写道:“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具体的物象,由于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寓意,平凡便演化为神奇。
桥,只是连接A点与B点的物体。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长期浸润,不同的桥便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咸阳桥让人想起情伤别离,洛阳桥让人想起荣华富贵,赵州桥让人想起祖先神智,卢沟桥让人想起民族存亡。还有枫桥的禅意,鹊桥的情爱,奈何桥的太虚…… 如今,在伊洛河上,虽然新建的洛阳桥已经多得数不清楚,但是一千多年前那座大名鼎鼎的天津桥,还是令后人难以忘怀。不管是叫洛阳桥,还是叫天津桥,它都曾经是一个时代美的化身。它也终将搭载着唐诗宋词的华丽之舟,在杨柳春风中驶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