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御驾庄:大浪中的“弄潮儿”

记者 赵珊珊

初夏的沁园街道御驾庄居委会,充满活力。

夜晚,华灯初上。“村级”主干路与城市主干道相交,两纵一横,俯瞰之下宛如流淌的星光。商业街贯通其中,人潮涌动,音乐跳动,幸福感扑面而来。

处处繁华,皆被见证。距离商业街不远,一个东汉时期的青石墓碑,以无言的目光看尽时代变迁,遥望开拓之路。

5月,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党史学习教育带我们回顾历史,敲响穿越时空的鼓点——御驾庄前行,“弄潮儿”先行。

破冰起航勇探路

御驾庄居委会大有来历。

相传,御驾庄古称湨梁。汉宗室之后刘秀被王莽追杀,一日行至湨梁时,人困马乏,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帮他在此休整一夜。刘秀称帝后,派大将军邓禹到此地追思,不幸邓禹病逝于该村。刘秀亲临此处,为邓禹封陵立碑。湨梁由此改名为御驾庄,邓禹墓碑留存至今。

历史记载虽寥寥几笔,但御驾庄人的胆气可见一斑。

这种胆气,始终埋藏于御驾庄人的血脉中。在战争年代,御驾庄有志青年积极参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年代,御驾庄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谋出路、勤致富中,干出一片新天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济源县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御驾庄人同样穷得叮当响。究竟穷到何种程度?人们编了一段顺口溜:

“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忍饥寒,冬天取暖靠柴火,夏天乘凉找大树,柴米油盐无处取,只靠母鸡下蛋去换取。逢年过节,大人愁,小孩闹,不知何处去筹钱……”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御驾庄人也没有失去斗志。他们寻思路、找出路,闯出了一条生路。其中,三个生产队以红薯种植为依托,办起集体粉条作坊,利用农闲时节加工粉条,集体收入逐步提升。

1962年,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御驾庄人又根据实际情况,一手抓农业,让“红薯下蛋”,提高红薯产量;一手抓工业,大胆创新,自建砖瓦窑,创办纺纱厂,集体经济红红火火。

“到了1970年,御驾庄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已经是全县少有。”居民杨型斌说。

有了钱,啥事都好办。杨型斌回忆,当时光是农业机械设备,御驾庄就购置了数台,包括小拖拉机、履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同时,御驾庄还大兴水利建设,挖排涝沟、建抗旱渠、修大寨田、打深水井,真正做到了旱涝保丰收。

改革开放后,全国实行联产承包制,土地分包到户。在农业机械化的帮助下,御驾庄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御驾庄人彻底端稳了饭碗,实现了吃穿两不愁。

革新求变逐浪行

在改革春风中奋力拔节的,还有御驾庄的粉条产业。

随着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在御驾庄,三四家搭伙开粉条作坊成为普遍现象。到了1982年,御驾庄的粉条作坊已有20余家。

“御驾庄粉条软和润滑、筋道耐煮,在济源和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居民刘满仓讲,“每年春节前,商贩们排着队来收购粉条。那个场面,好热闹!”

刘满仓是当年御驾庄较早参与粉条生产的居民。他介绍,粉条加工需经过数道工序,包括洗红薯、下粉条、晒粉条等。最早的时候,每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没有一把力气,真扛不下来!”

与刘满仓搭伙的,属刘发阳最能干。但再多的气力也有使完的时候。“尤其是年底一算账,十来个人白天黑夜干,一个多月才打30万斤红薯,心里就发苦!”刘发阳说。

前方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几家粉条作坊的主要负责人商量后,决定走出去开开眼界。“一看人家的粉条作坊,我们就茅塞顿开。人家有机器,干啥都不费力气!”刘发阳感叹。

从外地一回来,刘发阳就跟几个能工巧匠凑在一起,铆着劲儿想做出一套制粉机器。

焊钢筋,定铁皮,打铳眼……经过摸索尝试,制作粉条的机器还真让他们做出来了。后来,他们又多次改进机器,大大提高了制作粉条的效率。

“机器改进以后可了不得。60万斤的红薯,不到15天就打完了。”刘发阳说。

因“闯”而生,因“创”而兴。

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御驾庄人带来了持续回报。据有关资料显示,年景好的时候,御驾庄粉条作坊年加工红薯1000万斤上下,成品粉条10万斤以上,部分粉条还远销韩国、东南亚。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个参与粉条生产的家庭一年“分红”可达3万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御驾庄转型发展,粉条作坊数量剧减,很多居民改做其他生意,仅有2到3家还在坚守。刘小波家就是其中之一。

(下转第二版)

2021-05-21 记者 赵珊珊 1 1 济源日报 c_67186.html 1 御驾庄:大浪中的“弄潮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