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

悲天恸地《葬花吟》

■孔森

(接上期)

道教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一切自然、社会现象。因“秋”的属性为“金”,故有“金秋十月”“金风送爽”之句。

那么,这个“金”是谁?是谁在时时刻刻威胁着这个天真无邪却又敏感多思的小姑娘呢?

自然是薛宝钗。

薛家进住贾府,一门心思要把宝钗嫁给宝玉,放出“金玉良缘”的话来,而宝黛二人情深意笃,是前世结的缘,可谓“木石前盟”。

宝钗仗着自己美貌优雅、博学练达,讨得贾府上下人人待见,加上又是贾府实权派首领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因而对“金玉良缘”有十足的自信。更要命的是,博学的她对道家阴阳五行之说深信不疑,在她看来“金玉良缘”胜过“木石前盟”,这简直就是宝、黛、钗三人共同的宿命。因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论中有“金克木”一说,所以,宝钗认为,她最终能胜过林黛玉是命中注定的事。

既然有十足的自信,那么即使明明知道也亲眼看到宝黛二人是何等的倾心相爱,她也不以为然。她因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宝黛的关系而坦然自若,甚至屡屡面对宝黛二人,拿林黛玉开涮。

在这几回中,宝钗就曾拿黛玉打趣。

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宝玉被马道婆作法中邪,后来被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救醒。

“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说腹中饥饿。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旋熬了米汤与他二人吃了,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李宫裁并贾府三艳、薛宝钗、林黛玉、平儿、袭人等在外间听信息。闻得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声笑。众人都不会意,贾惜春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林黛玉不觉的红了脸,啐了一口道:‘你们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凤姐贫嘴烂舌的学。’一面说,一面摔帘子出去了。”

与宝钗十足的自信正好相反,黛玉对她与宝玉的婚姻却是十足的不自信。

我以为,这种不自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幼年父母双亡,使她对自己的命运形成了悲观的心境,不敢相信有巨大的幸福在前面等着自己,何况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对于特别珍重的东西往往会特别担心失去;二是她和宝玉毕竟是姑舅兄妹,没有突破亲情禁忌的心理障碍,更不知贾政是否同意;三是她知道宝钗对宝玉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魅力,而宝钗在不动声色中追着宝玉,并且宝钗的身后有薛姨妈和王夫人的支持。所以,她几乎陷入绝境。她不知道,失去宝玉,她的日子会怎么过?

于是,便有了第二天的《葬花吟》。

这是她对自己悲惨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暗示。

(三)

读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关于《葬花吟》你已经讲了这么多,是不是忘了你的文章题目了?你的题目可是“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呀!这里哪有一丝一毫“国事”的影子呢?

而有关“国事”的密码,就在“金”和“木”两个字上。

你可能还会再问:这不是还在说带“金”的薛宝钗和带“木”的林黛玉吗?不还是在说“金玉良缘”胜过“木石前盟”的宿命吗?

不错,我说过。但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编出这个“金克木”的爱情故事呢?难道他是为宣扬“宿命论”吗?

我的结论是,作者不过是用婚姻里“金克木”的悲剧故事影射“国事”里“金克木”的悲剧历史!

在这个语境范畴里,“金”是指“后金”即清代,“木”是指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组成的明朝末代二帝双“木”之“林”。这样,“金克木”就不只是宝、黛、钗婚姻的宿命,更是“明亡清兴”的宿命。

用“家事”影“国事”,而且让人们一点蛛丝马迹都看不出来,这才是真实的《红楼梦》!否则,怎么去记载这段悲痛的历史又不让清政府的鹰犬们嗅出而陷入残酷的文字狱呢?

你会说,这仍不过是猜测或巧合而已,书中有什么情节可作为证据吗?

有的。

有两组历史信息可作为解密的密码:

一、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自缢煤山,大明亡;

二、公元1645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不久,南明亡。

这可都是国之大事吧?可这两个时间点都出现在与林黛玉有关的故事里!

这依次是葬花(华):宝黛葬花;祭花(华):《葬花吟》;殉花(华):黛玉之死。

让我们还是先从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说起。

(未完待续)

2021-05-18 ■孔森 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 1 1 济源日报 c_67018.html 1 悲天恸地《葬花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