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共谋、资源要素共享、发展平台共建、合作空间共创,着力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文旅合作共融、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突发事件联防联控等领域加速推进……5月13日,洛阳济源签订《推动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合作备忘录》,将在前期合作基础上,加快实现洛济33条深度融合发展措施大头落地、新增合作事项接续取得新成果,全面提升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统筹发展规划先行
完善洛济融合发展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引领,综合洛阳、济源实际以及与周边区域关系,共同编制洛济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加强洛阳济源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同衔接,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实施细则,形成统一、协同、科学、高效的空间规划体系。
加快发展平台共建共创。共同组建洛济融合发展投资平台公司,在洛济两地统筹推进一批跨区域的重大合作项目或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优质项目。共同设立洛济融合发展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两地重大项目支持力度,提升基金服务效能。搭建洛济科技、人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加快洛济技术、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快呼南高铁焦作经济源、洛阳至平顶山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推进市域铁路S1线一期建设工程(洛阳—济源段)规划建设,尽快完成前期工作,争取年底前开工建设。
上半年开工建设济源至新安高速、小浪底港航基础设施项目,年底前开工建设S240济洛快速通道,推动G208黄河公路特大桥与呼南高铁跨黄河桥合并建设公铁两用桥。
推动设立济源异地航站楼。落实济源7座及以下机动车往返洛阳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政策。高标准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建成投用南岸沿黄生态廊道,争取开工建设北岸沿黄生态廊道。
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谋划实施洛阳—济源石化合作项目,加快洛济高端石化产业带建设。组建两地装备制造业产业联盟和产业相关领域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举办科创成果直通车活动。
推进“洛阳高新—孟津—吉利—孟州—济源”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支持济源企业入驻洛阳综合保税区,推动洛阳高新区与济源虎岭高新区园区合作,促进双方在资源整合、产业提升等方面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文旅合作共融发展
扩大旅游年票覆盖范围,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措施纳入年卡范围之内,进一步提升惠民水平。推动两地共享优质研学旅行资源,规划区域间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实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之间的互认共享。
充分发挥“华夏文明之源城市文化旅游推广联盟”作用,共同打造王屋山—小浪底—龙门石窟、王屋山—黄河三峡—黛眉山、黄河三峡—黛眉山—青要山等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出“赏洛阳牡丹、游龙门石窟、泡济源温泉、戏五龙猕猴”“参佛白马寺、问道王屋山”等特色项目。
以小浪底景区5A级创建为重点,在沿黄河文旅项目开发、水上航线开通等方面积极谋划合作,研究实施环小浪底库区旅游公路项目,打造洛济沿黄旅游产业带。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建立两地政务服务连通互认工作机制,开展全省政务服务“全豫通办”试点工作,年底前实现100项政务服务事项洛阳都市圈通办。
支持河南科技大学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师生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推动洛阳大学城、济源产教融合园区等教育项目建设。
推动洛阳三级甲等医院开设特殊疾病门诊、开通危重症患者就医“绿色通道”,方便济源患者来洛就医。推进实施两地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开展医药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推动两地疾控中心实验室合作共建,完善两地血液应急调剂机制。
加强两地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建设,推动公积金缴存信息互认互享、异地贷款互认互贷、提取业务联防联查、征信信息互通互查,探索推进公积金“一网通办”。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围绕黄河生态治理保护,共同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规划,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编制,实施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工程。
加强小浪底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开工建设西霞院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形成黄河南北岸连片发展,共建小浪底生态区。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建危险废物物联网监控系统;完善重大环境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