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葬花”与《葬花吟》在《红楼梦》里并不写在一处,而是分别在写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
在第二十三回里,宝、黛、钗及贾家几位姑娘初进大观园,自是欢天喜地。尤其贾宝玉,快意得很,面对良辰美景,才思大进。一时间,大观园内热闹非凡。
怡红院里怡红快绿,潇湘馆外竹影婆娑,这优雅浪漫的环境,这不远不近的距离,这若即若离的情状,在迅速催生着这对金童玉女的恋情。宝黛的爱情,像春草般自由地潜滋暗长。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正在此时,又一个怜香惜玉的角儿来了。只见林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站在他背后。见他把花抛入水中,就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大喜,于是随黛玉到黛玉的花冢去葬花。不料,刚一埋完,袭人就把宝玉叫走了,说是贾赦病了,让他随众姑娘去请安。
黛玉一人回房,经过梨香院,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边默诵装在心里的诗词“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想到刚刚在《会真记》中看到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竟“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就是《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
在这里,宝黛一起葬花的行为,简直就是一对十二三岁痴情小儿女的游戏,而葬花后,黛玉的忧伤也不过是她寄人篱下孤寂敏感的个性流露和对青春易逝的伤感,甚至对萌动的朦胧爱情的淡淡甜甜的感伤。
在这一大篇章中,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被揉在文中,很容易被读者忽略。仔细品品,难道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能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伤怀吗?
并且,葬花后,黛玉为什么没有写葬花的祭词,而是把《葬花吟》后推到了第二十七回?
这里,有什么玄机吗?
(二)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一开头是这样写的: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说“至次日”是紧紧衔接上一回即第二十六回里的情节。在第二十六回里,宝黛之间发生了一场不大却也不小的误会。
在第二十五回里,赵姨娘买通马道婆对王熙凤、贾宝玉作法,使二人中魔染病,经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破解,三十三日方痊愈。痊愈后,宝玉兴冲冲到潇湘馆看黛玉,又借《牡丹亭》里的唱词把他和黛玉比成柳梦梅和杜丽娘。黛玉嗔怒,说要将此事告诉舅舅。两人正闹着,袭人进来说贾政叫宝玉,吓得宝玉魂飞魄散,赶紧出来,不料却是薛蟠骗他去喝酒。黛玉见宝玉被贾政叫走,放心不下,晚上到怡红院去看宝玉,正好看到宝钗先进去了,待她过去敲门,偏碰上晴雯烦宝钗夜来相扰,耍小性子,不开门。黛玉叫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竟没听出来,仍是不开,并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心下生疑,又听里面宝玉和宝钗的说笑之声,进也不能退也不是,只好躲在暗处,等宝钗出来,走了,才黯然回房。
这天一大早,宝玉因为一天没见黛玉,怕她还生他的气,就来潇湘馆见黛玉。黛玉因昨晚的事正气恼呢,竟不理不睬。追到外面,正遇上凤姐、李纨及众姑娘为花神饯行。探春与宝玉兄妹情深,多日不见,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宝玉不见了黛玉,以为黛玉仍在因他拿《牡丹亭》里的唱词开玩笑的事而生气呢。
宝玉又兜了残花,往他和黛玉一起葬花的花冢走去,忽听有人哭泣,一看竟是黛玉!只见她边哭边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葬花吟》里,黛玉以花自喻,怜花、惜花、葬花,对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不祥预感。
令人费解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一句。
“风刀”“霜剑”并举,说明是秋风。难道花,特别是桃花,会一年四季受到秋风的威胁吗?
可见这一句不是实写花的遭遇,而是曲写自己的感受!林黛玉即使在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也时时会感到秋风阵阵,肃杀悲凉。
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东西让我们美丽善良、纯真无邪的女神陷入如此悲苦无奈的境地?
她不是明说了吗?是“秋风”!
秋风也不能“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停地刮啊?
有人说,这毕竟是比喻。但问题是:这里的“秋风”究竟在比喻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