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俱乐部梯队、社会青训机构、体校、学校等主体都可报名参赛;按照学年进行比赛设置;赛事跨年,不影响青少年球员的学业和考试,使得更多球员有参赛机会……
以上是中国足协日前向各会员协会和俱乐部征求建议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暨中国足协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初中年龄段U13、U15竞赛方案》的部分内容。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近1年后,体教融合在足球领域迈出坚实的一步。
众所周知,足球体教融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过早地让孩子做出只踢球不上学或只上学不踢球的唯一选择”,这个矛盾又集中体现在初中阶段。这既是学习压力增加和足球技能提升的关键期,又是学生球员家庭难以取舍的阶段。时间精力有限,同时被学习考试、训练比赛的某一方过度占用,成为矛盾根源。
中国足协副主席高洪波说,足协在调研时发现,足球在小学阶段开展得非常红火,但到了初中阶段,参加这项运动的孩子数量急剧下降,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心。中国足协始终倡导体教融合,让孩子既不脱离学习,又能参加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
上述竞赛方案旨在通过“聚焦”初中这一关键阶段,让有潜力的精英球员在上学的同时兼顾足球训练,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不在小学毕业后便选择上学或“走职业”,至少能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发展空间决定是否从事足球运动。据了解,其他年龄段的足球体教融合也在积极谋划中。
按照竞赛方案,比赛按照学年进行,赛事跨年,不影响青少年球员的学业和考试,这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任何一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球员的学生身份和正常的学习、考试首先应该得到保障。而俱乐部梯队、社会青训机构、体校和学校队伍都可参加,各主体间没有参赛壁垒,则为更多球员提供了参赛机会。
赛事是青少年球员“涨球”的重要平台。据介绍,除了青少年联赛,中国足协还鼓励地方会员协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稳定、长期、多层级的青少年联赛体系,将统筹各个地方的青少年品牌赛事,丰富水平较高的球队之间的比赛。
足改方案提出:“完善青少年足球人才发现与选拔机制,对拔尖青少年球员建立数据库并长期跟踪。”青少年联赛推出的初衷是选拔优秀青少年球员在赛事间歇期进入训练营完成短期的强化培训,建立运动能力数据库,为未来中国优秀球员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青训教练的匮乏是中国足球的顽疾之一。比赛不仅可以发现优秀球员,还能发现优秀青训教练。只有不断培训青训教练,提升他们的执教能力,才能培养更多的青少年球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涓涓细流终将汇成足球体教融合的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