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5月9日电 面前这个皮肤黝黑、说话幽默的高山向导颇具喜感。由于常年攀登高山,他的皮肤被晒伤,头上戴着一个有俩小辫的花色针织帽,在人群里格外“耀眼”。
他叫马桂成,36岁,老家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成为高山向导已有10年时间。近日,在青海举行的2021青海玉树·格尔木玉珠峰登山大会上,马桂成和其他向导帮助近百名户外“发烧友”圆了攀登雪山的梦想。
在马桂成眼里,高山向导不仅是一名教练,还是户外环保捍卫者和危机决策者。
玉珠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是绝佳的启蒙、进阶型山峰,中国民间登山运动的兴起地之一,被很多人誉为“人生第一座雪山”。
6000多米的海拔高度让很多初次来高原的人们“望雪山而却步”。但对马桂成来说,这已是家常便饭。
从小就喜欢在山里玩的马桂成对自然有种特殊的亲近感。1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高山向导。四川雀儿山、新疆慕士塔格峰,还有很多西藏不知名的雪山留下了他的足迹。
“高山向导是一份充满艰险和挑战的工作,我们需要具备非常好的装备运用技能和较好的身体素质。既然客户把生命交给了我们,作为向导,我们一直把安全和责任扛在肩上。”马桂成说。
“90后”高山向导马桂建是马桂成的堂弟。他说,和老一辈高山向导一起带队伍,心里很踏实。
“我们一般都是一对一带客人上山,从高山靴使用到安全绳索操作,每一步都不敢掉以轻心。老一辈登山向导经验丰富,他们一个眼神,我们就知道该注意什么。”马桂建说。
在山上时间久了,高山向导练就了从客人一举一动判断他们身体状况的能力。
马桂成说,当海拔超过6000米时,很多客人走路就像喝酒了一样,晃晃悠悠的,他们能判断出客人出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晚上,有些客人在高海拔营地睡觉时喘不过气,呼吸困难,这时向导们会抓紧时间将客人送到山下。他们明白,这是出现了危险的肺水肿症状。
“在高海拔氧气稀薄的雪山上,一个小感冒也许能要了人命。”马桂成说。
“痛并快乐着”。荒野里,每天除了以大山为伴,向导们还会自己找乐子。
在海拔5050米的玉珠峰大本营,记者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由于需要物资补给,队里派两名向导到山下取物资,在山里待久了的队员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个宝贵的机会。
怎么办呢?大家索性将一次性筷子折成不同长度,两名抽中长筷子的队员赢得宝贵的下山机会。马桂成说,有时,他们还会用抽扑克牌比大小的方式决定谁下山。
倒温差也是常有的事。由于山里温度低,很多次他们回老家来不及换衣服,炎热的夏天穿着厚实的登山靴回家。夏季,很多从南方来的高山向导穿着凉拖就准备归队登雪山。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人与人的感情变得简单而纯粹。短短几天的相处,高山向导和游客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离别时的泪水见证了他们在山里结下的友谊。
“在苍茫天地里我们感受着原始与静默的大美。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地点,雪山给予我们不一样的回应。当太阳升起时,我们卸下疲惫,背起装备开始了新的一天。”高山向导王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