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父亲的匠心

◆李林洲

近年来,匠心成为网红热词。

何谓匠心?匠心是择一业、终一生的默默坚守,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执着追求,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责任担当……

每每听到看到有关匠心的诠释、大国工匠的事迹、工匠精神的论述,我便油然生起对父亲的怀念。

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辈子生活在济源王屋山区。他命运多舛,只读过两年私塾,但善于钻研,勤于琢磨,干啥像啥,干啥啥成,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草根”阶层的匠心做了生动的注脚。

饲养员

人民公社时,为了多挣工分,父亲从生产队领养了一犋耕牛,并负责役用,犁地耙地。父亲说,牛通人性,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才肯出勤出力。

父亲喂牛极精心细心,能吃青,不吃干,能放养,不槽喂。春夏秋三季,田间地头荒坡,哪儿有青草,父亲就去哪儿放牛,就去哪儿割草。冬天山秃草枯,实在没办法了,才喂些麦糠、麦秸、玉米秆。

铡麦秸、玉米秆,父亲讲究“一寸三刀,没料上膘”,就是饲草尽可能铡得碎一点、短一点、细一点,便于牛们咀嚼、反刍、消化、吸收。

牛是农民的宝贝,更是山区农民农忙季节的“主劳力”,所以每头牛都分“口粮”,主要是高粱、玉米之类。受生活所迫,有些人与牛抢食,“牛哭了,猪笑了,主人偷盗了”,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概括。父亲决不会这么做。有一次,母亲为牛拉料,悄悄罗了半瓢面,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以后再没发生过类似事件。

盛夏酷暑,牛也会上火中暑,舌苔厚,流浓涕,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父亲便对症“食疗”,买些粗盐,在碓臼里捣碎,撒在粗糙的碾盘上,让牛舔舐,名曰“啖牛”;还到七八里外的三山沟(地名)小河里翻螃蟹,捣碎后给牛灌下,名曰“吮牛”,颇有消暑败火之效。

个大力不亏。牛膘肥体壮了,干活自然不在话下,我家的牛一晌犁七八分地,松松的。

农把式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这道理人人都懂,可偏偏有人犁地偷奸耍滑,吃犁浅,浅尝辄止,或者干活粗糙,隔三冒四,犁过的土地起起伏伏,坑坑洼洼;父亲犁地很细发,一趟只吃大半犁,犁犁相扣,犁过的土地整齐划一,恰似泛着光波的层层涟漪。

耙地也不含糊。有些红胶泥地块,坷垃多,难耙碎耙平,父亲更加上心,不但横耙、竖耙,还X形耙、Z形耙、S形耙……耙到最后,地面平整,土质松软,花纹别致,常常让我想起巧妇编制的花形毛衣。

父亲摇耧也是一把好手。他能根据地块长短、大小、倾斜度,以及人拉、牛拉、马拉等速度特点,准确调整木楼“籽眼”大小,掌握摇耧力度快慢,既防止断垄,影响出苗率,又避免疙瘩,浪费种子。待出苗时,大伙只需拿眼一瞟,就知道哪块地是父亲的“手艺”。

农活中,扬场更是检验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父亲扬场,同样会根据风力大小、方向,自由调整木锨的频次、角度,顺风、戗风运用自如。扬净同一堆麦子,有人需要半晌,父亲可能只需个把小时,扫场者都肯与父亲搭班,省时省力效率高嘛。

菜园主

村头大渠边,有一处废弃的垃圾坑,被父亲拾掇成了小菜园。父亲先是挖地三尺,捡出料姜、石头、瓦块,再挖高垫低进行平整,然后四周栽植花椒树围挡,并安上小栅栏门。

菜地只有三间房大小,被分割成不同区域,适时点种小葱、蒜苗、韭菜、豆角、茄子、南瓜、芫荽、西红柿,有的露天,有的覆膜,该打药打药,该撒肥撒肥,小菜园便一年四季青枝绿叶、生机勃勃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菜园丰富着我家的菜篮子,温暖着我们的味蕾,滋养着我们的身体。放学了,没事了,口馋了,我们就偷偷地钻进小菜园,随手摘些西红柿、小黄瓜,在衣服上胡乱一蹭就塞进嘴里。有时,母亲开始做饭了,便吆喝我们去摘菜,只需三五分钟,一捧带着露珠的纯天然绿色蔬菜,便成了全家舌尖上的美味。

小菜园自给有余,少不了惠及左邻右舍,他们称父亲的小菜园是“百菜园”“百家园”。

捏骨匠

父亲会正骨,祖传的手艺,据说与洛阳平乐镇正骨术师出同门,远近闻名。

闲暇,父亲把买来的竹竿劈开,用小刀刮成长短、大小、厚薄不一的竹板以备用。

父亲正骨手法娴熟。对跌打摔伤骨折的患者,父亲先是“望闻问切”,然后一病一方、因病施治,热敷、揉捏、正位、别竹板、扎绷带。揉捏,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一次半小时左右,目的是让筋骨慢慢舒展复位。别竹板、扎绷带,是防止筋骨移位错位。父亲指节粗大且变形,便是长期揉捏的印记。

为了消炎止疼,促进血液循环和骨肉生长,父亲还会敷上一些自制的膏药。这膏药俗称接骨丹,由海马、蜈蚣、土元、龙爪、藏红花、黑狗头等熬制而成。“药材好,药才好”,原料讲究地道、纯正,父亲曾让在青海当兵的大哥寄过藏红花,也曾到处寻找纯色黑狗喂养以图将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不便,山区乡镇医院没有骨科。所以,方圆几十里,但凡有脱臼的、摔伤的、骨折的,大都会找父亲治疗,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尽的是义务,凭的是良心。

父亲看好的病人不计其数,有些非要跪拜寄认在父亲门下(认干爹),以最古老、最传统的方式,表达最深厚、最诚挚的谢意,实在推辞不掉的,至少有十几位。

我曾问过父亲“多才多艺”“样样在行”的奥秘,没有得到标准答案,我只记下了这些“论语”——

谁有都不如自己有,谁会都不如自己会。

艺不压身,多门手艺多条路。

人争一口气,干啥,都不可让人小瞧喽。

功到自然成。千万别一瓶不响、半瓶晃荡,提起一条、放下一堆。

想尝甜头,先吃苦头。不吃苦中苦,难成人上人。

要苦干、实干,又要活干、巧干,掌握了诀窍,难事不难。

2021-05-07 ◆李林洲 1 1 济源日报 c_66565.html 1 父亲的匠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