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王庄奔腾

文/图 记者 李世磊 秦磊磊 赵传杰 通讯员 周鹏

美丽王庄生机盎然

● 核心导读 ●

总有一些付出,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总有一些经历,注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结成波澜壮阔的记忆。

大峪镇王庄村的脱贫攻坚一定记录在册。

同样的自然禀赋,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同样的山川荒野,不一样的谋划布局;同样的柴米油盐,不一样的格调品质;同样的父老乡亲,不一样的精神追求。

五年光阴,从省级贫困村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王庄村始终奔跑在前,“牛气冲天”,其奥秘在于村里来了三任“牛”书记。他们用妙笔绘就了王庄村脱胎换骨的壮丽画卷。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办公场所到田间地头,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到“走田埂、爬陡坡”,王庄村的三任第一书记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诠释了心系人民、践行诺言的责任担当。

在王庄人看来,牛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象征。“敢教荒原成沃野,誓将沙碛变新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无不刻写下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精神的鲜明印记。

“犇”,泛指奔跑,与“奔”同意。奔腾王庄亦为犇腾王庄,山里人用特有的方式,赋予三任第一书记新的名号:拓荒牛刘“脱贫”、孺子牛任“致富”、老黄牛张“振兴”。

王庄犇腾

山谷中的声声鸡鸣,唤醒了沉寂的王庄村。掩藏在砚瓦河谷之中的王庄村,像一位刚撩开神秘面纱的俏丽姑娘,热情迎接八方来客。

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庭院,整齐划一的民居与绿树草坪交相掩映,基础设施完善;企业的产品展列室里,农产品整齐摆放,品种繁多;幸福院里老人欢聚一堂,颐养天年;猪圈牛舍里,村民倾注心血,奋斗未来;正在建设的愚公移山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王庄现场教学点如火如荼。

奋斗有产业,生活有保障,发展有希望。2015年8月至今,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共有三任第一书记派驻王庄村。正是这三任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发展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王庄村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村民纷纷感叹:“我们都是跟着三任‘牛’书记牛起来的!”

拓荒牛刘剑君:请叫我刘“脱贫”

五年前的一天,贫困户王小敏正在牛圈忙碌,一位城里人“闯”了进来。

“瘦高个、大嗓门,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穿戴整齐,看着不像咱山里人,问问这问问那,咱也不知道是干吗的?”回忆起初见那人的印象,王小敏脸上挂满笑意。

后来才知道,他是河南交通投资集团选派的第一书记刘剑君。“听说刘书记以前当过兵,是个急脾气,刚来就在村里走走看看,有时候看到我们做得不好就直接训我们。当然,咱也知道刘书记那是为了咱好。”

王小敏所说的“急脾气”其实是刘剑君的雷厉风行。

大峪镇王庄村22个自然村165户村民散居在砚瓦河两岸12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坳,因地处山区、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是省定贫困村。

“当时,村集体的资产几乎为零,农作物靠天收,十分困难。”

刘剑君是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派驻王庄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肩负着村里脱贫重任,是王庄村脱贫的拓荒者。上任之初,他就一头扎进山沟里号脉象、寻药方,明确了村里的发展思路。

“一方面种植经济作物,搞特色种植;另一方面发展养殖业,盘活王庄村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旅游。”

路子有了,就得靠实干。栽冬梨、种蒲公英、揪玉米须,养牛、养猪、养鸡、养鱼,加上公益岗位,王庄村的贫困户家家有项目、户户能增收。

2017年,王庄村贫困户人均收入6633元,12户贫困户中10户37人脱贫。从无到有,刘剑君似拓荒牛,带领王庄村脱贫出列。任期结束,村民周吉亮在欢送刘剑君的会上,叫他刘“脱贫”。

孺子牛任云飞:俺叫任“致富”

刘“脱贫”前脚离开王庄村,另一个城里人后脚就开始在王庄村忙碌起来。

有了“脱贫”,就要有“致富”。刘剑君对接任的任云飞说:任重道远,你叫任“致富”。

在任云飞及工作队的帮助下,黄慎贵在偏僻的山坳里建起了养猪场,扩大了养殖规模,但突如其来的猪瘟让老黄很受煎熬。

任云飞和工作队得到消息后前来帮忙,老黄的猪不但没有感染猪瘟,而且顺利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当时成猪难销,任书记赶忙帮我联络销路,让我一下子有了底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黄对这个城里人充满感激。

2019年行情好,老黄养猪赚了钱,在市区全款给儿子买了一套婚房。

(下转第二版)

2021-05-07 文/图 记者 李世磊 秦磊磊 赵传杰 通讯员 周鹏 1 1 济源日报 c_66520.html 1 王庄奔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