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月刊

济源体艺变革为学生构建健体益智的最美生态

记者 赵珊珊

济源一中合唱节目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济源高级中学音乐社团演出

济水一中男篮参加省比赛

济源实验小学射箭训练

暮春时节,玉川大地生机勃勃。

4月13日,2021年济源中招体育音乐考试正式开始,7900多名考生陆续奔赴考场,朝着理想目标冲刺。

今年,体育、音乐两门考试延续了往年形式,分为必考和选考科目。分值方面,体育仍按70分、音乐按30分计入中招成绩。

这是济源实行中招艺考的第14个年头,也是济源在新时期继续深化体育美育改革的重要节点。

多年来,济源在体育美育领域大胆改革、突破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将音乐、美术纳入中招艺考,为学生健体益智全面发展构建了最美生态,有力推动了济源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济源多次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曾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向知名高校输送体音美人才300余人,向国家队、职业俱乐部输送体育人才10多人。

从当年的试水之举,到现在中招艺考制度的基本完善,济源蹚出了一条体育美育改革的康庄大道。这既是对国家重视和加强体育艺术教育的高度呼应,也透露出济源在这场漫长变革中的决心和勇气。

“未来,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唯有以人为本、超前布局,站位高远,眼光长远,才能推动改革‘蹄急而步稳’。”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李会林表示。

推行一套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

时光倒流,回望10余年便可发现,在实行“中招艺考”之前,济源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滞后。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家长和社会普遍对体育、音乐、美术等‘非中考科目’不够重视。”示范区教育体育局体卫艺站站长王桂兰回忆,很多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实际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

“有些学校不能按课程要求开好课;有的学校每次临近中考,音乐、美术课就纷纷‘下岗’;部分学校甚至配不齐体音美教师,体育艺术教学存在‘空白’。”王桂兰说。

作为国家第一批新课改实验区,济源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深感应试教育之弊。为此,教育领域聚焦“体育美育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分析形成原因,明确了改革的努力方向。

2008年3月,济源以“中招制度改革”为统揽,率先将音乐、美术纳入中招科目,两门学科各按5分计入中招考试总分,从此揭开了“中招艺考”的序幕。

2012年春天,改革进入调整完善阶段。一方面,音乐、美术两门学科分值均从5分提升为10分。另一方面,考试重点由“基础知识”调整为“基本技能”,考试形式由“单一选项”转变为“必考+选考”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

2017年,改革脚步不停,力度更大。自河南省统一要求中招体育考试满分增至70分并计入中招总成绩后,济源也将音、美学科的中招分数由原来的10分提升为30分;考试评价也更加注重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考查,呈现出“厚基础、重实践”的特点。

从一个春天到又一个春天,“中招艺考”制度的不断完善,触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体育艺术评价机制变革。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每年一次的“中招艺考”倒逼各学校强化日常教学引导,定期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开展过程性评估,并将评价结果直接纳入期末考试总体测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成果评价方面,面向济源各学校开展各类优秀艺术作品展评活动,激励学校依托社团活动,坚持长期化训练,全面拉高竞赛成绩标杆,有力推动艺术教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以人为本,以有效评价机制为引领,济源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交流展示“四位一体”的体育美育工作实施体系,体育美育得到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近年来,济源体艺高考成绩突出,体育专业课与文化课双上线率平均达85%,艺术专业课与文化课双上线率平均达95.6%,更有一大批体艺特长生叩响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顶尖名校大门。

体艺之花竞相绽放。体育教育“专而精、大而壮”。高中阶段各类体育项目水平均处于全省第一梯队,中小学体育代表队在全国竞技类赛事中成绩不俗。艺术教育“优而美,美而强”。在全国历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全国魅力校园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等活动中,济源先后有30多个节目获一等奖,学生书画作品获奖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学生得以成才,学校得到发展。这充分说明我们推行的评价机制是遵循了体育美育特点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是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李会林说。

培养一批业务突出的教师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4月23日,周五,文化城合唱排练室内,伴着指挥员的拍子,近200人整齐发声,共唱红歌《不忘初心》。他们音色统一,音高准确,高音清澈如晴空,低音宽广如大海。

无疑,这是一群专业的歌唱者。不错,他们是济源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但在这里,没有教师,只有学生。”示范区体卫艺站副站长郭辰龙说。

郭辰龙介绍,每周五是音乐教师的素养提升日。为持续增强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示范区教体局针对音乐教师的教学类型,成立了合唱、舞蹈、管乐、吟诵4个团,以集中培训的方式为他们“充电蓄能”,助他们快速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在体育美育改革进程中,体艺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很重要。专任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体育美育品质。

基于此,济源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模式,打出一套“校内人才提升+校外机构借力”的组合拳,努力培养一批专业化、创新型、高素质的体音美教师队伍。

在音乐美术方面,济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常抓不懈开展艺术技能培训。一方面,邀请省内外专家现场授课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组织音美教师到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知名院校学习,到苏州、厦门、西安等地观摩展演,力求教师观有所获,听有所获。另外,济源还常态化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协同创新”督促教师将日常教学和专业素养相融合,逐步提升自身业务素养。

在体育方面,济源积极接纳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引入专业教练员队伍,打造更加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专业人才资源,短短数年,济源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数量扩展为近40家,涵盖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轮滑、跆拳道、散打、射箭、游泳等领域,建立了一套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梯队、培养架构。

组合拳打出好效果。纵观各学校的体育美育发展,人才辈出,桃李芬芳。

济水一中男篮教练王保星在学校支持下,通过全国各地的比赛历练,不断提高实战经验和执教水平,逐步成为一名“冠军教练”。学校篮球队在王保星等教练员指导下,16次蝉联济源中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多次代表济源征战省内外乃至全国比赛,屡次摘金夺银,取得好成绩。

济源一中有体音美教师40余人,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去年新招聘的4名专业教练员,都有省队以上经历、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实战经验,专业水平没得说!”济源一中政教处主任李亮竖起大拇指。

尤其让李亮折服的,是学校的音乐老师郑燕。自2001年进入济源一中起,郑燕就从未停止过对音乐学科的学与思、践与悟。为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郑燕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国家级培训。她辅导学生创作的《水母鸡》《月亮今晚就要出嫁了》等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2020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郑燕再次启程,考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重返校园进修学习。

“体育和艺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要放眼未来,必须得守住当下。体艺教师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份重担。只有我们具备了高水平专业知识,才能上好课、带好队、育好人。”郑燕说。

夯实一个面向全体的基础

“我成功啦!”“好神奇呀!”4月27日上午,健康路小学五(2)班的剪纸课上,当孩子们小心翼翼打开自己的作品,看到一个完整的花型时,欢呼声充满了整个课堂。

剪纸,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也是这所学校的美育特色。

“刚开始,剪纸活动只是在兴趣小组内开展。后来我们觉得,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全面普及,让孩子们从小感知传统艺术的魅力。”健康路小学校长杨香玲说。

2000年起,健康路小学将剪纸艺术确立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制定了剪纸课程的实施纲要和评价机制,确立了低、中、高三阶段学生培养目标,分年级编写教材,开设各类主题课程。

曾经,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是一些学校美育课存在的短板。而在健康路小学,剪纸艺术早已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学生们不光课上品文化、学剪纸,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多个国家级比赛中荣获奖项。“在课程、实践和比赛中,孩子们变得更加文雅、聪慧!”杨香玲说。

全面普及是基础,教育质量是根本。学校体育美育如何实现普及与提高并举?

济源各学校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程的基础上,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延伸课程内容,推动体育美育质量不断攀升。

在太行路学校,一年级孩子们每周有4节体育课。其中光足球课就有多种类型——除了足球“KNOWIT”基础课程,还有足球“DOIT”竞技课程,足球“LOVEIT”趣味课程等。“在足球课上,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足球技能,提高了身体素质,还拓展了视野,享受到了运动乐趣,这对他们一生的健康幸福都很重要。”太行路学校校长李艳说。

王屋镇愚公学校一改山区体育课“只会跑跑步做做操”的窘境,联合校外机构,把射击、足球搬到小学部和初中部的体育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与此同时,各个学校的美育课程也日渐丰富。

济水东街学校以美术课程为依托,积极开发泥塑课程,编写校本教材《趣味泥塑》,排入学校课表,引导不同年龄段孩子进行彩泥、陶泥艺术创作,既磨炼了他们的耐心,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玉川路学校在音乐课上引入的竖笛、陶笛乐器,简单易学、负担不重,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听、学、动、奏”的过程中,小小音乐课为孩子们开启了“音乐殿堂之门”。

“学校体育不仅是‘跑跑跳跳’,还要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美育也不仅是‘吹拉弹唱’,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王桂兰认为,在体育美育教学改革这条路上,济源不光起步早,也走得稳走得有力。

搭建一个多元成才的平台

近日,捷报频传。

4月23日,在刚刚结束的2020~2021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南区决赛中,济源一中女篮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南赛区季军。

4月25日,在2020~2021赛季凯迪拉克中国初中篮球联赛基层赛河南赛区比赛中,济水一中男篮经过激烈角逐,击败对手,收获了基层赛冠军。

斐然成绩,来自于必然。

纵观这些年济源体育项目发展,赛场鏖战,硕果盈枝。这与济源高度重视体育美育,积极搭建多元成才平台密不可分。

“社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也是体育美育教学改革落地的重要依托。”示范区教体局体卫艺站工作人员苗红波介绍,近年各学校通过横向拓展社团门类,纵向提升社团专业水平,教学成效十分显著,一大拨特长学生脱颖而出。

高级中学坚持“多元、多姿、多彩”的人本理念,创建了40余个学生社团,其中专业社团14个,非专业社团26个,包含传统文化、体育艺术、科技创新、媒体宣传、专业学术、社会公益六大类。学校各个社团特色鲜明,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屡创佳绩。

“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我们就是要通过专业、丰富的社团平台,让学生能‘边走边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求学路,实现低进高出。”高级中学团委书记刘宁说。

“修吾至善”国学社往届成员刘瑞哲,如今是东北大学的一名学生。他认为,高中阶段的社团活动,为他的修身、交友、为学、处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收获,至今我受益良多。”刘瑞哲说。

“风华微电影”社团往届成员杨山乐,擅长微电影、快闪、短视频制作。2018年进入大学后,因能力强悍、素质过硬,他成为校团委宣传团队的主力成员。“高中时期,社团老师手把手教学,让我爱上了摄影和短视频制作,这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杨山乐说。

多元成才平台,不是一个“真空”的平台。

平台要运行,一个重要前提是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确保文化课教育质量,又要有完善的体育专业培训。

沁园中学以“沁”文化为出发点,以特长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两大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体艺特长生”,最大程度挖掘激活其潜质天赋;二是培养“有体艺特长的文化人”,让有个性特长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早抓住未来人生的选择权。

初二(1)班学生杨紫怡是沁园中学女子篮球队的主力球员。她说,学校为学生们的个性成长,搭建了完善的平台。“每周,不光有高水平专业教练授课,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水平,还有文化课老师单独为我们辅导作业,保证我们的文化课学习和体育特长发展两不误。”杨紫怡说。

“文化课成绩不好,转而去搞体育或艺术,也就是以前常说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是老早的事儿了。现在很多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好,体育或艺术也好,属于全面发展型。”沁园中学体育教师赵朋飞对此深有感触。他所带的女篮队,连续多年在市级以上的比赛中勇夺佳绩,其中不乏名列前茅、考入济源重点高中的学生。

“当前,体育和美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做的就是聚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多元成才平台,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李会林说。

2021-04-29 记者 赵珊珊 1 1 济源日报 c_66321.html 1 济源体艺变革为学生构建健体益智的最美生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