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基层

田间地头送技术 助力农户增收入

记者 宋明洁

“看到你们,我心里踏实多了。”4月19日,济源农科院技术指导员到达邵原镇花园村葡萄种植基地时,该基地负责人赵素萍和工人们已经在门外等着了。对于农业技术指导员的到来,大家显得十分开心。

“我们去年栽种的葡萄树出现了大面积坏死,快帮我们看看该怎么补救。”赵素萍边说边拉着技术指导员往果园里走。

“去年秋季葡萄树感染霜霉病,引起了早衰,导致冬季养分回流,储存不够。再加上天气因素,园内的夏黑(葡萄品种)有一半死亡。现在应该把已经坏死的枝杈剪掉,嫁接更容易生长的阳光玫瑰(葡萄品种)。”济源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李铭在葡萄园内详细查看一番后,给出了具体的补救措施。

听了李铭的话,赵素萍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随即她又详细咨询了嫁接办法,农业技术指导员一一予以解答。

“阳光玫瑰这个品种在管理、产值方面,比夏黑有优势,通过修剪补救,肥水管理,明年就可以有产量,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李铭一边上手修剪坏死的枝杈,一边告诉记者,该基地种植葡萄、苹果、桃子800余亩,是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每年从果品栽种到挂果收获,是济源农科院技术指导员们最忙碌的时候,农户一个电话,他们随叫随到。

“我们作为农业技术指导员,就是要尽可能为群众解决种植技术难题,紧密对接示范展示基地,有效地为农户供给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满足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及农业信息的需求。”李铭说。

解决完邵原镇花园村葡萄种植基地的问题,已经接近中午12点,李铭和同事牛小沛顾不上吃饭,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技术指导点。“既然来了,咱们顺道把河南省‘四优四化’苹果科技示范基地的苹果种植情况也看看。”

“我果园的鼠茅草长势不赖吧!”在邵原镇史家腰村,富硒苹果种植户王应林迫不及待地向他们展示自家果园里的满地“杂草”。

“这个草叫鼠茅草,可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蓄肥、水能力,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良果园生态环境,省工、省力,成本低。”王应林将之前从农科院技术指导员那儿学到的专业知识讲给记者听。

王应林是苹果种植老农人了。1996年至今,从普通果品到富硒苹果,从盲目种养到生态有机种植,王应林紧跟农科院技术指导员的服务步伐,将自己的果园打理得有声有色。“农科院帮助我们开展的果园生草栽培模式真是好!”王应林说。

据了解,2016年,济源农科院联合邵原镇打造“富硒邵原”。2017年,邵原镇以史家腰、崔家庄为核心的2000亩富硒鲜果基地全面建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邵原富硒苹果已经远近闻名。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为农户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包括富硒苹果生产技术、生物菌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目前,我们正在试验、推广生草栽培技术,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效益,促进农户增收、增效。”李铭说。

2021-04-21 记者 宋明洁 1 1 济源日报 c_65778.html 1 田间地头送技术 助力农户增收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