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跨越”小横岭

全媒体记者 葛立新 史方方 田京雷

查看新育苗木长势。王兴辉 摄

辛勤劳作。 王兴辉 摄

核心导读

一样靠山吃山,别样发展内涵。

对于小横岭人来说,扶贫摘掉的不仅仅是“穷帽子”,还有根深蒂固的“老观念”。

从“靠山挖山”到“靠山养山”,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在脱贫路上,小横岭人告别“坐等小康”,积极主动求变,向绿色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通过勤劳的双手,探索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越过大山屏障,破解发展难题,摆脱贫困束缚,迈步乡村振兴,小横岭的春天,正生机无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而,地处深山的大峪镇小横岭村,今年桃花开得似乎比往年早,三月初就已经蓓蕾绽放,跃跃欲试准备迎接新的花季了。

汽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一头钻进绵延的大山。雨后的山区,山岭愈加雄奇险峻,茂林一片绿意盎然,山花也平添了几多娇羞烂漫,扑面而来清新淡雅的空气,让人不由得降下车窗深深呼吸……

小横岭,因山而得名,因山而荣耀,也因山而贫瘠。如今,冬已去,春已来。在饱受多年贫困之苦后,小横岭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山之惑”:生存之困

在小横岭村,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小横岭是从王屋山飞来的凤凰。

据小横岭村史介绍,王屋山余脉由北向南延伸到铁炉山南大爷岭处,形成一幅特殊的地貌,横亘出由西向东的山岭。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山岭形似两个翅膀,好像一只巨大的凤凰在展翅飞翔。因此,当地人又把小横岭称做“凤凰地”。

“‘凤凰地’以前飞出过不少‘金凤凰’。”小横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崔宗峰曾在小横岭学校做过民办教师。他回忆,小横岭学校早期辐射周边10多个村,有学生600多人,设有初中班、高中班。曾经有一年高考,4名学生同时被重点大学录取——山沟沟里一年飞出多只“金凤凰”,一时成为佳话。

学校生源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横岭当时的繁荣。崔宗峰告诉记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横岭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靠山挖山”,建了大大小小13个煤矿。因煤而兴,村里发展了十几家商店、饭店。

然而,“靠山挖山”并没有让小横岭的春天真正到来。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落后产能的淘汰,村里的小煤矿逐步被关停,群众收入骤降,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倒退至零。“靠山挖山”的小横岭“风光不再”。

由于致富无门,一些村民纷纷外迁谋生,将近2000人口的大村,常住人口逐渐萎缩至百余人,留下来的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学校也仅剩3名学生。小横岭陷入了“贫困逼人走,人走更贫困”的恶性循环。2014年,小横岭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山,塑造了小横岭,是小横岭人赖以生存的脊梁,也成为小横岭人奔向小康的障碍。多少年来,因大山的横亘,小横岭这只“金凤凰”始终没能翱翔蓝天。

“岭之越”:发展之道

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依偎在大山怀里的村庄,显得格外幽静。放眼望去,沟沟岔岔遍布新绿,远处的鱼鳞坑像珍珠般点缀山岭,地头一畦畦新育的苗木、制种甘蓝长势正旺。

跨越了贫困这道坎,小横岭呈现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

当年,面对发展困境,看着日渐萧条的村庄,小横岭人开始反思:虽然“靠山挖山”来钱快,但是,却破坏了生存环境,势必不能长久。有着2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的小横岭,要改变面貌,摆脱贫困,还得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适合山区的特色产业。

向绿色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小横岭人负重上路。

崔如武从2005年起连续担任了三届村党支部书记,谈起往事,仍历历在目。有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认知后,村里积极争取荒山绿化项目,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村民们肩挑背扛,翻山越岭,将一棵棵刺槐、柏树等种上了山脊、沟坎。村里的绿化面积从2010年的1000多亩增加到了如今的5000多亩。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步子也一刻不停。帮扶单位——示范区文广旅局持续派出年富力强的干部驻村帮扶,先后争取项目和资金600余万元,帮助村里整修田间道路、修建蓄水池、铺设管道等,有效解决了土地灌溉等问题。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小横岭重拾吸引力。河南润百农牧承包300亩土地发展国储林和景观树培育,济源科丰种业与村里签订了甘蓝制种的合作协议……这些,给村里带来了更多的郁郁葱葱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尝到收获的喜悦,村里抓住时机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通过集体控股、贫困户入股、农户参股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对1400亩核桃林进行品种改良,林下发展丹参、柴胡等中药材种植200多亩;流转土地,打造精品黄桃70亩,发展制种甘蓝40亩,种植花生10余亩、红薯20余亩……特色产业红红火火。

“同样是在‘山’上做文章,发展理念却完全不同。”驻村第一书记段波说,过去是“靠山挖山”没有挖出金山银山,现在是“靠山养山”养出了绿水青山,既保护了生存环境,又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发展了适宜的产业。

靠着大山,小横岭人勤劳奔富,贫困户逐年退出,集体经济逐年壮大。2019年,村里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提前一年摘帽出列,全村33户贫困户共计116人全部脱贫。

“人之跃”:振兴之基

3月,黄桃树枝头缀满鼓鼓的花苞,树下套种的制种甘蓝也到了栽培管理的关键时节。

在精品黄桃园地头,脱贫户崔宗科、崔丙新等合作社的工人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给制种甘蓝割球。

“过去,宗科家里穷得叮当响,现在可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崔宗峰介绍说。

崔宗科身有残疾,妻子常年患病。这几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扶下,崔宗科尝试着搞林下种植,先后在核桃地里种植了3亩柴胡和3.5亩丹参,收入还不错。在林下种植和转移就业的双重带动下,他家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2835元增加到2018年的14538元,光荣脱了贫。现如今,他在村里合作社入了5000元的股金,还不定期地到合作社务工——每天有50元的收入。

时近中午,脱贫户崔丙新在黄桃园干完活回到家,妻子正在做饭,锅里炖着肉和白菜,咕嘟咕嘟,香气四溢。

走进他家,寻常却温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两幅照片,一幅是崔丙新拿到脱贫光荣证时和帮扶干部的合影,一幅是妻子参加扶贫文化下乡活动的照片,两人脸上都透着满足的微笑。

崔丙新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有智力残疾,家庭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了解到崔丙新会养羊,2017年初,驻村干部帮他申请到了5万块钱的扶贫贷款,买来了20只小羊羔开始养羊。靠着踏实肯干,他家当年就脱了贫。

这几年,崔丙新的羊从20只发展到了60只。“过年时卖了4只羊,收入了万把块吧。”看着满圈肥羊,憧憬着幸福生活,一脸憨厚的崔丙新难掩喜悦之情。

现如今,和崔宗科、崔丙新一样,村里的其他十几个家里有劳力的脱贫户,也主动参与到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合作社的生产中,依靠勤劳的双手改变着生活。

(下转第二版)

2021-04-07 全媒体记者 葛立新 史方方 田京雷 1 1 济源日报 c_64931.html 1 “跨越”小横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