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细雨敲打着寂静的陵园,像是在呼唤沉睡的英灵。
清晨,天微微亮,55岁的牛东文便早早起床,扛着扫帚来到陵园的烈士墓前清扫。
一小时后,牛东文放下扫帚,从兜里掏出一条白毛巾,熟练地折成四方块,俯下身子,轻轻地擦拭离自己最近的17号无名烈士的墓碑,低声说:“老伙计,我又来看你了!”
这里是济源市烈士陵园,83名烈士长眠处,也是牛东文日日夜夜守护的烈士长眠地。
岁月无声流淌,32年过去了,牛东文至今仍保留着一种习惯,每天上班前,先到烈士墓区转一圈。“看一看,心安。”在他心里,烈士们既然在这安了家,就是他的亲人。
拔草、添土、修缮、检查设备……清明时节,牛东文比平时多了一份忙碌,因为要接待济源各界群众前来纪念革命烈士。
“刚开始工作时,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守护,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亲情。”牛东文说,这里长眠的有些是无名烈士,守好他们的墓,等他们的亲人来寻找。
2003年,3名山东男子来到济源市烈士陵园,对牛东文说,想给自己的父亲添把土。原来,他们经过多方打听后得知,自己的父亲牺牲后被埋在当地,后被迁入济源市烈士陵园。来到父亲的墓碑前,3个儿子哭得撕心裂肺,不停呼唤:“父亲啊,我们终于找到您了!”3人一遍遍用手抚摸着墓碑,牛东文看到后感慨万千。
“守好墓,等着烈士的亲人。”可他们的亲人什么时候才会来?牛东文不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守护,等待……”
守墓的生活是单调的,也是清苦的,但牛东文的守墓生活渐渐走出了“贫瘠”。
不管是看电视,还是偶尔和朋友喝小酒侃大山,牛文东总是支起耳朵,但凡听说哪里有与烈士相关的信息或资料,他拔腿就去找。 “刚工作时条件艰苦,一有线索,骑自行车跑几十里地去找。有时候一无所获,有时候得到一张小纸片,我就满足得不行。”几十年来,牛东文一直不改初心:帮烈士找亲人,为烈士完善资料。
背碑文、查资料、研究历史……济源登记在册的烈士,只要寻亲人能说出镇名、村名,牛东文基本能很快确认到人,甚少错漏。 多年来,牛东文参与建设革命烈士陈列馆、讲解烈士故事,逐渐走进烈士们的精神世界。他说,要把烈士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对烈士们了解得还不够。”牛东文翻起一摞多年整理的资料,笑着连连摇头。
烈士们的故事,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也融入了牛东文的人生。
“我在守护烈士,烈士们也在守护着我,没有他们的流血流汗、英勇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从守墓的那天起,他就常感慨。
在他的心中,守护烈士陵园不只是一种责任,更是守护赓续不断的革命精神,向烈士致敬。
“有人说烈士无名,我说烈士有名,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我们心里。”牛东文说。
为了让烈士不再孤单,济源倡议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无名烈士或长期无亲人实地祭扫的烈士进行认亲,传承好济源人民崇尚英雄、感恩英烈的红色精神。
烈士墓区,牛东文带着认亲人群敬礼、献花、鞠躬、默哀、擦拭墓碑。
陵园内,祭扫的队伍,蜿蜒在雄伟的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上8个大字苍劲有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牛东文说,守护,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是更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