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乐园

心理医生告诉你:

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

孩子的脸皱巴巴的,五官揉成一团,身上还裹着一层白白的、滑滑的胎脂……满怀喜悦地捧着这个初降人间的“小天使”,父母的心愿都很简单: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

这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孩子出生时重复的故事。

故事里的孩子渐渐长大,能走能跑、能说能闹,也“学会了”顶嘴、闭门不出或离家出走。而彼时幸福的父母,此刻变得愤怒、委屈、焦虑……

健康的涵义除了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为什么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和父母却都感到如此痛苦?

身为心理医生,在育儿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吗?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否有助于养出快乐的孩子?让我们来看看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这三位心理医生是怎么说的。

徐方忠:让她自由地长大

徐方忠是临床心理科主任,也是一位23岁女孩的父亲。

这对父女的关系挺叫人羡慕:女儿的朋友圈不“上锁”,还喜欢在一家三口的群里秀美食、美景。小姑娘的好朋友,老爸都见过。

不过,徐方忠说:“她也不是什么都和我说的。人总有秘密,只要她分享自己愿意说的就好了。”父女之间既亲近,又有一条界限。女儿的日记、微信聊天记录爸爸绝不会去偷看。

最让家长抓狂的成绩,是女儿自己的事,徐方忠觉着“跟得上同学就行了”。不管是小学还是高中,徐方忠认为:“培训班是没必要报的,除非她自己感兴趣。”

带娃居然能如此轻松?其秘诀在于:相信孩子。徐方忠说:“只要孩子有了基本是非观,不因为父母太过施压而逆反,其实没什么可担心的。”

“我们很清楚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什么能力会发展,所以从很小的时候他就让孩子一点点独立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让徐方忠很有底气,就算女儿到了最让人头疼的青春期,全家也没怎么煎熬。这也是因为父母不做女儿的对立面,孩子自然也就没什么可逆反的了。“青春期叛逆,往往是因为孩子的能力发展了,想要自主作决定。如果家长还是不放手,矛盾就出来了。”

他的女儿在读高中时,也有过略微冒险的举动:趁着假期,女儿和两个朋友一块去日韩玩了一圈。计划刚出来时,徐方忠还颇有点担心。

签证、机票、路线……3个小姑娘全搞定。等到了目的地,住进房间,汇报照片倒是被主动传了回来。

亲子关系的玄妙之处似乎就在于此:拉紧反而可能推远,放手却又能亲近。

刘兰英:挫折教育不是主动让孩子受挫

如何让孩子快乐?中西医协同抑郁专科主任刘兰英介绍:“我家孩子受到的是挫折教育。他现在被老师批评了也不会太难过,我都有点担心是不是之前的挫折教育太多了。”

儿子小时走路被桌脚绊倒了,她不是指着桌子腿骂“坏桌角”,而是说:“这是因为你没有注意到桌角,下次要注意点就不会摔着了。”

“做错了事受了伤,尽量学着找到原因,解决它。”刘兰英说,儿子就这么长大,上了小学,渐渐成为一个皮实的娃。

在吴山广场,儿子和阿姨走散了,家人四处寻找时,接到了儿子在邻居家打来的电话。儿子并不惊慌,还说着:“妈妈,我不小心把阿姨弄丢了。”

这个假期,儿子跟着她一块做问卷调查。儿子把压岁钱抽出来一部分买小礼物,在路上热情地发问卷,填一份便送一份礼物,毫不怕生。目前对儿子来说,被拒绝不算是件多糟糕的事。

不过,挫折教育可不是“打压”教育。前些日子,儿子受到了一次打击。刘兰英注意到了他的应激状态,问起他:“你会不会害怕上学?”得到肯定回答后,她安抚儿子:“这种感觉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会慢慢好起来的。”

作为常年处理心理创伤的医师,刘兰英很了解创伤疗愈需要时间。这时候,逼迫孩子“勇敢”“乐观”,不如陪伴着他,一起等待好起来的时刻。

张滢:父母和孩子是亲人、伙伴,也有契约关系

“还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吗……”在接诊时,张滢常常让苦恼的父母们回忆。

这位“温柔”的男医生是老年四科主任,听起来不搭界,但他有过儿科工作经历,也研习过儿童心理学。

张滢有一双儿女。在他看来,帮孩子回忆幼年的事情,常常能自我疗愈。

几年前,家里添了二宝,是个小妹妹。原本期待着新成员的大宝哥哥,却有点儿不对劲。

张滢是在替大宝收拾玩具时发现的,一个橡皮小鸟,头上插满了牙签。他先前就察觉到大宝情绪异常,这次突然的暴力行为更是一个信号:妹妹的出生,或许让他焦虑了。

于是,张滢把几个相册和磁带放到大宝面前。大宝被爸爸抱在怀里,看着照片里自己毛毛头的模样,听着爸爸说:“你和妹妹一样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生你的时候,爸爸妈妈非常紧张……”

大宝越靠越近,脸上也出现了笑容。就像那些回忆起孩子诞生时的父母一样,不安渐渐淡去。

这样的回忆,记录着最初的、紧密的爱意。而后,亲子的羁绊越来越深,关系也更复杂了。现在,张滢和孩子的关系有三层:“我们是亲人、伙伴,也有契约关系。”

张滢一家也会为大宝的作业头疼,契约关系正是缓和的方法。“我就在这儿盯着你写,看你还会不会写错!”同一个字,孩子已经连续写错了几次,家人看不下去了,站在旁边盯着。这一盯,孩子紧张得更不会写了。

一场家庭战争就要爆发,张滢赶紧把儿子“拎”到了房间里:“我来管。”

“落到我手里,算便宜你了。”张滢立了个规矩,“一页纸里若写错超过5次,多1次就要被罚1次。”虽然气势很足,但张滢罚起来很手软:只轻轻打一下手掌。

契约定好,罚起来有道理,也有节制。这样做,也是因为他在接诊时常发现:有时不是孩子病了,是家长病了,情绪发泄到了孩子身上。来源:人民网

2021-03-11 心理医生告诉你: 1 1 济源日报 c_63530.html 1 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