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天下

乡村振兴路上“新农人”

(上接第一版)

种地零基础的李利萍,原来和丈夫一块儿在商界打拼。“看着山上一块一块荒地没人种,感觉既心疼又可惜”李利萍说,如果大家都不去种地,谈何乡村振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深思熟虑,2013年夫妻俩将目光投向了圪佬圈村——一个深山里的贫困村。他们承包了星星点点散落在山岭之间的六七百亩土地。

俗话说,农家活,不用学。可李利萍夫妻就吃了这上面的亏。第一年搞烟草种植,因对行情不懂,他们一下子就赔了几十万元,只能咬紧牙关硬挺。经过五六年的摸索,他们渐渐打牢了基础,也明确了方向,去年发展药材订单种植,总算止跌回升。

“搞农业,不仅要种好,还要卖好!”夫妻俩熬过了困难时期,还会面临更多未知的难题。如何及时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是他们最热切的期待。

“新农人”如何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新农人”带到农村的不只有新型产业,更重要的是新理念、新模式。如何为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源源不断注入新能量,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需要有源头活水。

1月26日,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座谈会上,韩季红说,干农业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尤其是设施农业,每年维修费用就要二三万元;如果再建新型大棚,投入动辄几十万元,而且引进一个新产品风险相当大。为此,韩季红建议,政策上要对农业给予支持补助,相关部门可以指导成立行业协会,对接商场超市,解决“新农人”的后顾之忧。

希望政府部门在资金、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产业帮助的,不止韩季红一个人。

五龙口镇白龙庙村居民侯晓丽承包25亩土地种植软籽石榴,去年石榴丰产却销售困难。2019年大峪镇寺郎腰村2000亩大葱丰产却因行情差难以销售;而当下大葱行市一路看涨,却无葱可卖,的确令人无奈。

业内相关人士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业农村、人社部门组织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就是破解问题的途径之一。2020年结合乡村产业和新业态发展需要,济源举办了果树栽培、蔬菜制种、高山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等培训班,以及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绿色种植技术、品牌打造、电商直播带货等。各种培训班采取“课堂讲解+基地实训”“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农民学以致用,打开视野看世界,随着时代节拍前行。

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自觉加入到乡村建设中。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农人”不再像父辈那样,整天面朝黄土。他们走进农村,挖掘农业潜力,在土地上更有大作为,带动更多的农民富起来,持续提升“三农”发展能力。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好种子、好产业,更注重广阔的发展平台、快捷的销售渠道。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许多新产品、新产业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全社会又该如何助力“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成为当务之急。2020年12月9日,济源“新农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协会成立,发展创新、合作共赢、整合互助、惠及大众、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其发展的新理念。

高质量农业只是济源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济源农村面积在90%以上,如何唤起农村发展新活力,培育农村新动能,留住更多的人才,至关重要。元旦刚过,济源群英职业学校就组织人手,深入梨林镇,专门倾听专业种养能手的意见,实地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和技术培训需求,以优化培训规划。

“新农人”成文鹏的未来发展规划已经获批,期待在济源五指山区试种成功的绣球花,今年越开越艳,香飘万里。

2021-02-18 1 1 济源日报 c_62414.html 1 乡村振兴路上“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