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如同绵柔醇酿的老酒……
一入腊月,空气中便弥漫着年味,时而浓烈,时而清香。街头,红灯笼、中国结渐渐多了起来。商家不惜余力地促销,让置办年货的心情愈发急切。服装店里琳琅满目,老年人喜欢中国红、唐装,热烈又不失典雅。老凤凰金店金碧辉煌,就连门口的法桐也被层层包裹成金黄色。柜台前熙熙攘攘,金银手饰光彩夺目!喜欢清静的,尽可以到花店、书店,兰花、文竹、腊梅、马蹄莲竞相争奇斗艳;新华书店里,放假的孩子们,或站立,或端坐,读书写作业,寂静无声,唯有书香弥漫……
腊八粥入口,如同打开尘封的老酒,年味在心中瞬间荡漾开来。喜欢原味的腊八粥,各种米,各式豆,大枣、芝麻、枸杞、萄萄干等浓浓地熬制、搅拌,闻上一闻,清香醉人。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腊八粥,老年人细细地品味,幸福溢满心田,笑意填满皱纹。孩子们喜欢加点蜂蜜,拌点糖,寓意甜蜜蜜、幸福的日子比蜜甜。腊八,于我而言,是结婚纪念日。年复一年,年年岁岁,家和万事兴,情歌赛过春江水……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祭灶的火烧,热腾腾地暖心,将过年的喜庆推向新高度!年的味道,如同打开醇香的烈酒,凑近鼻端,用手轻轻地扇上一扇,好一个酒不醉人人自醉。内心深处,祭灶,不单单为的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更深层次上,已化作思乡念亲、回家团圆的强烈意念——无论你在哪里,身处何方,记忆中祭灶时,总是要回家的。那儿时跟在母亲身后,有模有样祭拜的样子,早已被铭刻心底,融入血液与骨髓。老话说祭灶要祭在家里,祭灶必须各回各家!可若母亲不在,家又在何方?谁给你烙祭灶火烧?年味,就是在祭灶当天,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一个人的孤独,就是祭灶那天,置身于滚滚人流之中,想家又无家可归,那种痛彻心扉的彷徨与不知所措!没喝上腊八粥,吃不上祭灶火烧的游子,注定有天涯沦落之感……
过了小年,年味更浓,小酒三蛊五盅下肚,热辣辣地烧心。中国人回家过年的传统,千百年来绵延传承!年越近,回家的心情愈发迫切,“春运”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过年啦,该好好歇歇了!回家过年,举家团圆,共度佳节,共话新春!不是吗?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哪怕大年三十除夕夜,当你拖着一身的疲惫步入家门,迎接你的定是父母热辣辣的、疼爱满满的眼神,是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家”字牌纯手工饺子!那一瞬间,一年的辛酸、一年的委屈与不易,顿时化作热泪夺眶而出,笑中带泪肆意流淌,而根本没必要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说?说些什么!不是吗?有关年的顺口溜,就止不住地在心中默念开来: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黏;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年,图的就是这份热闹。
过年,图的就是这种折腾。
过年,图的就是这份喜庆。
过年,图的就是这种思念、期待与希冀。
过年,图的就是这种醉人又醉心的感觉。
洗去一路征尘,挽起袖下厨,给一家人张罗一桌佳肴,在高高的灯笼、红通通的中国结的映衬下,红光满面地给爹娘磕个头,道一声:爸,妈,辛苦了!
然后,一仰脖,将一壶老酒,一饮而尽!
年味,愈发浓烈,浓浓地醉上心头,甜甜地笑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