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济源就是个“神”一样的存在。
列子在《愚公移山》中倡导的“家庭集体主义精神”,依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家庭集体纵深感天动地,以致攻坚克难;当下人们口中的“济源市”还有真正的官方大号叫“河南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示”是做出来,“范”是榜样;“示”而“范”是济源的价值体现。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委员、济源市副市长侯波说:济源从2015年就承担了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任务,通过深化改革,打牢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桩”;通过全域谋划,把准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定盘星”;通过探索创新,我们跑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加速度”。
寓言中的王屋山还在济源,王屋山下还有王屋镇,王屋镇有个西门村,西门村有个“薯乐民”农民专业合作社。1月27日,阳光明媚,“薯乐民”广场上挂起晾晒的纯红薯粉条、粉丝,堪称王屋一景!
西门村196户807口人,这是户籍人口,真正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不过200多口,全村700多亩坡地已经退耕还林,还有650亩能浇灌的地谁来种?西门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富说:650亩地由西门村经济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全数流转。
西门村经济合作社是济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新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红薯、辣椒、蔬菜制种、杂粮,合作社通过有序经营做到了土地有人种、农业有产出、产品高质量、集体有收益。
“‘薯乐民’除了加工集体种植的250亩红薯,还购买或者代加工本村村民林下种的红薯,邻村村民也到这里加工红薯。”张玉富说,2020年,西门村经济合作社、“薯乐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九久养殖专业合作社临时用工支出了21.5万元,留在村里的200多口人凡是能干活的都不闲着。
“薯乐民”有20%的集体股份,九久养殖有90%的集体股份,加上西门村经济合作社的其他收益,2020年,西门村集体经济收入是116万元。
2020年,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把西门村的河滩荒地整理成了300亩良田。伴随这300亩土地资源蜕变为西门村的集体资产,西门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又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王屋镇有44个行政村,村名中多含“门、岭、山、洼、沟”字,捋一遍村名就能感受到王屋山的层峦叠嶂,正是这种上天赐予的阻隔和封闭,让济源西部发展成了全国著名的高山蔬菜制种基地。
封门村的塑料拱棚里,一棚是父本、一棚是母本,这些已经长出四五片叶子的制种白菜苗,开春后开始移栽,半年后制出种子。
萝卜、白菜、洋葱、甘蓝等,说起蔬菜制种,封门村的村民们都知道极其专业的“十字花科”,这个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封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重要收益来源。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