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运动

中国足球希望升起的地方

据新华社北京电 虽然遭遇种种挫折,但中国足球这些年仍在进步。记者近日在福建南安市采访基层足球时,欣于所见所闻,感慨油然而生。

南安没有职业足球俱乐部,甚至没有培养出一名职业球员。勤劳务实的南安人没在职业足球上“烧钱”,他们把钱花在了最需要的地方——建造身边的球场。

隐藏在延绵丘陵深处、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的一所山村小学,也修建起了人工草坪球场。

南安东大小学有230名学生。自1959年迁移到现址,这所学校一直在和泥泞斗争。

校长陈克胜脚下踩着绿色的草坪,下面是绿色的环保填充颗粒。他指着场外潮湿的地面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院子过去就是这个样子,全是土地。一下雨,学校就变成了一片泥沼。我们这里雨水多,三天两头下雨,地面基本没有干燥的时候。”

一旦碰到大雨天,从校门走到教室都是个技术活。“下雨天从校门走到教室的确很困难,我们需要提着裤管,小心踮着脚尖,选择地势高一点的地方,慢慢地蹚过去。有些地方积水比较深,学生们即使穿着雨鞋,也要很小心。”陈克胜说。

东大小学两年前在学生中做过一次体育问卷调查,更多孩子选择足球,但一直苦于校园里的那片泥沼地没法踢球。

陈克胜去别的学校参观,看到平整的人工草皮球场,羡慕不已。但他不敢想象自己的学校有朝一日也会拥有一个那样的球场。“因为那是奢望,建一个球场需要100万元。我们没有这笔钱。”陈克胜说。

2020年,他的奢望变成了现实。这一年,南安市一共开工修建22个球场,其中5个是一个叫戴宽南的人捐建的。东大小学的球场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场地,我们的校园足球就可以好好搞起来了。”陈克胜说。

47岁的戴宽南是南安足协主席。自2005年南安足协成立以来,南安足球生态大变,曾经的足球荒漠变成了绿洲。

南安足协秘书长吴焕勇存着一张拍摄于2005年的老照片,是关于南安第一中学体育场的。“那是当时我们南安最好的球场,是个土场。那时,我们这里没有一个人工草皮的足球场。”他说。2006年,南安足协举行小学生三人制足球赛,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足球场。

如今,南安共有196个球场。其中,179个球场在校园里。

中国很多地方不缺足球场地,只是很多场地在校园里。节假日,正是大家需要球场锻炼的时候,这些场地却因学校关门而闲置,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与之不同,南安校园球场绝大多数对外开放。

因此,一个名叫高炳江的35岁男子体验到了在南安踢球的便利。

南安足协成立那年,高炳江因为生意到国外生活,经常踢球。2018年回国时,他发现故乡南安已经成为一片足球沃土。他毫不犹豫地加入足协,成为这个平台的一员。

“我们足协里面有学校的校长和体育老师。我们只需提前报备一下,周末就能去学校踢球。”高炳江说。

在南安,足协推动的不仅是足球领域的体教融合,还有与社会的融合。

南安足协主席戴宽南是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个慈善家,迄今已为各种慈善事业捐款逾10亿元。他有一大串头衔:福建省足协副主席、南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闽南科技学院院长等。戴宽南说,这些头衔中他最喜欢的是南安足协主席,这是个能让他更加直接地为足球做更多实事的职位。

吴焕勇说:“戴主席始终有一个理念,就是协会一个一个好。我们闽南话的意思是,协会每位成员要个个都好。这是我们创会的宗旨。”

戴宽南与陕西志丹足协主席丁常保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之所以能在当地干出一番成绩,主要原因有二:淡泊于个人名利;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因而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资源。备受尊崇的社会地位,是足球带给他们的回报。

他们也做了很多政府难以顾及的事情。南安市文体局分管体育的人员只有两名,教育局分管校园足球的人也少,所有的具体业务都由南安足协具体实施。比如,除了举办大量社会足球和校园足球比赛,南安足协还负责社会足球场地的运营管理。

中国一些地方成立了基层足协,但他们没能从政府那里争取到场地等资源,纵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而足协发展不力的地方,基层足球业务也很难有实质性的开展。

南安足协修建的第一个场地,是2005年在南安少年宫楼下修建的一个天然草皮球场。2020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场地上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旁边是个小练习场,放着几个球。过了一会儿,两个女孩从楼上下来,在练习场上欢快地踢起了球。场边站着她们的父亲,他说,两姐妹刚在少年宫上课结束,看见有球有场地,就玩一会儿。

当中国大多数孩子能像这对姐妹这样享受足球,中国的基层足球必将繁荣。

切实推动基层足球的发展,才是发展中国足球的根本之道。如此,才有希望。南安足球理念的诞生与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2021-02-02 1 1 济源日报 c_62042.html 1 中国足球希望升起的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