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要点。近年来,济源四中、宣化学校等中小学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目标,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济源四中:
以德立学 以德施教 以德立身
近年来,济源四中把注重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切实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增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引导广大教师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思政教研组长朱军慧在谈到提升思政教师自身能力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坚持以德育为先,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纲,突出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要强化以能力为重,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解决情景问题中,体会和感悟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要探索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度,在教学内容的容量、难度、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陈云云,作为一个工作刚满4年的思政课教师兼班主任,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担负的育人责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她认为,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虚实结合”,保持“爱憎分明”,注重“情意交融”,实现“人我相通”,使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能够给学生们呈现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理论知识。
田天,作为一个年轻的思政课教师兼班主任,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发挥好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鲜活的实例来引领学生认知真善美;三是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课堂,用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王梦艳,作为一个年轻的思政课教师,始终牢记“梦”字,不忘自己的育人梦想;坚守“信”字,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抓好“学”字,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突出“德”字,做品德高尚的引路者;肩负“责”字,胸怀家国天下,勇挑育梁重担。在课堂教学中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传统建筑时,带着学生去认识古代建筑的巧夺天工;讲传统文艺时,带着学生去领略著作、绘画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宣化学校:
宣教立德 化育树人
近年来,宣化学校以“化”教育理念为统领,发扬“立德树人、化成天下”的学校精神,秉承“宣教立德、化育勉行”的校训,倡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校风,崇尚“春风化雨、化蛹成蝶”的教风,倾心谱写思品课堂全面育人的奋进曲。
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在课堂上抓住点滴的德育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插图,边看边说边想,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等方式,从不同角度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教学案例“潜移默化”。鼓励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真正地为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课程“形式多样”。学校通过升旗课程、开学课程、毕业课程、主题教育课程、“校园之声”课程、法制安全教育课程、开发活动资源课程等,逐步建立起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德育体系,撬起了育人新天地。
沁园中学:
沁德润智 为幸福人生奠基
近年来,沁园中学立足“沁德润智,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围绕“静待花开,用心守候别样精彩”的“沁”文化主题,实施“文化驱动,三化并行”的名校发展战略,持续聚焦书香校园、智慧校园、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建设,获得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明晰教材主线,确立教学核心任务。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思政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过程实现对教材的总体把握、对备课授课的优质把控、对时政热点的解读选题,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初中阶段教材的引领和核心任务。
建立备课专用QQ群、微信群,精选教学材料。备课组成员都要对备课资料进行精挑细选,大到一份份课件,小到一个个素材,经过所有成员的反复对比、研讨、补充、完善,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一个个内容科学、新颖独特、趣味性强的优质课件,确保每节课都是优质课。
紧密联系时政热点,研究讨论课题内容。所有思政课教师都密切关注重大时政要点,分工明确,通力协作,分块研究,形成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讨论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分析社会热点的能力。
构建教学模式,立德铸魂。学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影视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模式,把思政课和研学旅行、道德讲堂、志愿服务、读书交流等文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积极开展了“好书好影为我成长”“内外兼修,以美养德”“储蓄美德,成就未来”等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润物无声中取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济水一中:
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近年来,济水一中教育集团确立了“创建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示范校,营造师生幸福成长家园”的办学目标,提出了“靠机制创造公平,以文化促进自主”的管理理念,以“做最好的自己”为校训,铸就了“敬业、和谐、负责”的学校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创新探索“全员育人导师制”。教师即导师,日常做到“三进”,即进班级、进宿舍、进家庭;做好“四个引导”,即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五个关注”,即关注细节、关注身心、关注交友、关注变化、关注家庭。学生可以把自己日常的所思所得、所困所获写在“心灵之约”记录本上,导师阅读后及时给予回复,或开导、或指引、或解惑、或肯定、或表扬,教会学生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积极构建“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到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天,德育评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评价原则是:一天一考核、一日一反思、一周一等级、周初即归零。早上第一时间写在黑板上的班主任心语,为学生一天的高效学习注入了“强心剂”。下午放学的一节反思课,让孩子们反思一天的得与失,将育心和育德有机结合,最终实现育人的总体目标。
坚持开展“绿色·和谐·励志”游学,是济水一中的一大亮点。自2016年开始,每年4月的第3周,组织初二年级全体师生1400多人参加的研学旅行活动,“两天一夜、徒步百里、户外宿营”,有效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切实增强了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济源六中:
聚焦学情 立德树人
近年来,济源六中注重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思政教师从学情分析入手:
一是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对扎实,基本上能对所学知识再认再现。由于学生知识面窄,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很不到位。
二是从学生对思政课的受欢迎程度来看,思政课并非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课程。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很大,其实是为了高考的需要。高中学生对思政课的治理功能和培养功能的价值认识比较明显,但是对核心素养和德育功能尚未得到整体认同。
三是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效性差、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可以发现与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有关。当然,年轻教师多,如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最大化,还是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摸索的过程。
为确实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落到实处,济源六中推出了思政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是思政教师要创新思维,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新手段,更好地让学生有亲切感、真实性地上好思政课。要找准学生思想矛盾点、学习生活的烦恼点,尝试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说清楚、讲透彻,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二是要精选情境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学校要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是要让思政教师能静下心来专心搞教学研究。可适当增加思政课时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更要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让生动的百姓故事、改革开放的拼搏故事、新时代涌现的感人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强音。
健康路小学:
传承剪纸艺术 以美育人
健康路小学坚持创建“雕琢精彩人生,塑造完美自我”的传统文化特色品牌,把传承剪纸艺术作为创新美育育人的切入点,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聘请有“中华龙女”之称的邵素云女士为名誉校长,给教师讲解剪纸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剪纸作品的构图、设计,剪纸作品的剪法、刻法,引导教师会欣赏剪纸作品,能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编写校本课程教材。以“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趣”为宗旨,让学生在剪纸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动手、动脑、创造等方面快乐学习成长。特别是校本课程《儿童剪纸》,在济源教体局举办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认真落实校本课程计划。校本课程既是独立课程,又是美术课的延伸和补充。在音乐课中,通过唱陕西民歌使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来自于民间老百姓的生活中;在数学学科中,通过折纸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了物体的对称;在社会学科中,学生知道北方的劳动人民在过年时喜欢贴喜花。在北海中心校举行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用剪纸作品表现古诗诗意,深受好评。
师生共剪精品,家校携手共进。学校坚持剪纸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师生们共用一把剪刀和一沓红纸竟把十二生肖表现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每幅作品都给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五年级学生李楠和家长合作的剪纸作品《减负之后我们乐哈哈》,寓学生的喜悦与家长的期盼于一体,形象地表达了减负后学生、家长们的兴奋之情。 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用情感去体会“真”,用心灵去感受“善”,用双眼去发现“美”。
北海中学:
“四进”熔铸师生精神生活
北海中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政课纳入学校育人整体规划,使思政课融入师生生活和精神世界,让思政课落实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全面实施思想政治与课程融合计划,确保“四进”:
1.进教材。学校召开各教研组长会议,落实各学科中思政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语文组、历史组和音美组,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最大程度引导学生理解思想教育的内涵。
2.进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优秀诗词的比重,培养中学生体会东方审美文化的独特内涵;道德与法治课和历史课注重国情教育、民族忧患意识教育,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成才的光荣使命感;音体美课程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鼓励学生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
3.进头脑。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安排与设计形式多样的道德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校园橱窗、板报、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方式,广泛宣传思政教育内涵。
4.进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关爱同学、关心集体、尊敬师长、懂合作、善交流、知分享、晓礼让,争做品德高尚、诚实守信、遵守纪律、自强自立的新时代的学生。
学校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抓手,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环境,先后涌现出“拾金不昧好少年冯召坤”“勇扶摔倒老人好学生张育玮”“愚公家乡好少年程诺”“新时代好少年程万坤”等一批优秀学子,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坡头初中:
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坡头初中坚持“立德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确立了“以军养德、以军睿智、以军强身、以军健美”的办学理念,探索打造军营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借助名校辐射作用和名师示范引领,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探索实践,让课堂有“有温度”“有深度”。该校学生在学习《以礼待人》时,展示了巴黎圣母院等国外著名景点的图片,老师来了段激情告白:同学们,当有一天我们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看到用中文写下的“请不要乱扔垃圾”“请随手冲厕”等字眼时,你还会为自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吗?你还会为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吗?爱国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文明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同学们听到老师这么严肃铿锵有力的一连串发问,也陷入了深思和认知的碰撞,从而达成共识,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的事,还关乎国家形象。这样的课堂学生摸得着、看得见、体会深刻,很受学生欢迎。
聚焦社会热点,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学习《创新永无止境》时,老师播放了科技成就视频,解说了我国的5G技术、北斗三号、潜水技术等尖端技术。该视频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立下长大后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紧密联系社会热点,不仅让课堂活了起来,而且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现学生的问题,课下及时疏导。当老师讲到《善用法律》中“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有位同学举起了手,说:“纠集一帮朋友,狠狠地教训他。”对此老师分析引导他:这种以暴制暴的维权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老师在连续多节课的教育和观察中,发现他的思想认识有欠缺,就利用课下时间多次与他沟通。他由一开始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到最后认识到自己这样想和做的危害,慢慢地开始改变,真善美在心中悄悄发芽。坡头初中的思政课堂始终洋溢着生命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