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锲而不舍,跑遍了中国海的东西南北,是我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上下求索,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倾注了很多心血,是“二次创业”的倡导者。他把毕生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
坎坷童年,辗转的求学之路
刘光鼎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祖上几代人均以读书为乐,祖父曾任府县教官,主掌贡院。刘光鼎的父亲刘本钊,字康甫,早年在蓬莱新学堂学习,青年时考入朝阳大学学习法律,后又在日本人办的朝鲜大学留学,毕业后长期在高等院校工作。母亲董德玉,生于儒医家庭,能诗善文,擅长书法,又深通脉理,经常在乡邻之间行医治病。
1929年寒冬,刘光鼎出生于北京,是家里的第8个孩子。这一年,刘本钊在杨振声的推荐下到清华大学工作。1930年,杨振声在蔡元培的举荐下筹建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即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刘本钊带着家人,追随杨振声迁往青岛。刘本钊任青岛大学会计主任、秘书长,主管青岛大学的财务和政务。
1935年,刘光鼎开始就读于青岛的太平路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并跟着大哥刘光斗学习太极拳,练习推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带着刘光鼎的大姐光裕去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母亲则带着六姐光仪、十妹光昆和刘光鼎返回了老家蓬莱,靠行医度日。在母亲的支持下,二姐光运、三姐光荣、四姐光耀和五姐光礼先后离家参加革命。刘光鼎在蓬莱的良弼小学继续学业,1940年毕业于县立第一小学。
日军占领蓬莱期间,对刘光鼎的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刘光鼎的大哥刘光斗是一代拳术名家,精通太极、八卦,在故乡传授武艺不久就被日伪以“私通八路”之罪逮捕并进行严刑拷打;母亲被逼迫服药自杀。大哥被释放后得知母亲自杀而精神失常,后不知所终。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下,刘光鼎的二姨带着十妹去了天津,父亲的友人将六妹辗转交给了八路军,只有他和九弟靠借贷乞讨为生。
1941年,刘光鼎收到父亲从昆明的来信。靠着这封信,他安顿了九弟,只身来到北京,寄居在表伯曹伯垣家中,继续完成学业,先后就读于竞存中学、成达中学和辅仁中学,直到1947年中学毕业。
求学期间,刘光鼎一直住校。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抗战胜利后,刘光鼎受老师王云轩的影响,阅读了大量中外文艺书籍,也接触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在中学时代,虽然生活上清贫困苦,但刘光鼎思想上充实活跃,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
“当年不是死读书,而且努力追求全面发展,这使我终身受益,为我毕生以赤子之心在海洋地质战线上奔波,给祖国寻找石油奠定了思想、身体和知识的基础。”在总结自己的中学时代时,刘光鼎曾说。
转变志向,从物理学到地质学
1947年,刘光鼎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后,他住在鱼山路体育馆改成的新生宿舍,结识了林墨荫、陈光明等人,一起创办了壁报《死水》,宣传爱国思想。但这份报纸只办了一期,就被学校勒令停刊。这对刘光鼎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深感当时的山东大学政治空气沉闷,便毅然决定放弃奖学金,重新考取大学。
1948年5月,刘光鼎带着九弟离开青岛,来到北京。他将九弟安置在孔德中学读书,自己重新参加考试。这次,他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并获得了奖学金。刘光鼎又一次选择读物理系,原因有两个:在高中期间他非常喜欢数学、物理,并且成绩优秀;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从事原子能研究,有朝一日让中国也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不再受其他国家欺负。当年9月,在张硕文的介绍下,刘光鼎在北京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北大期间,学业方面,刘光鼎深受饶毓泰、郑华炽等老师的教导,进步迅速;在思想方面,受张硕文、华顺的领导,他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并在新组建的北大理沙支部担任组织委员。1950年,刘光鼎被调到北京市委工作。1951年,他返回北大继续学习。
1951年7月,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燃料工业部在北大招募人才。刘光鼎在系里的推荐下,加入了燃料工业部组织的实习队。这次实习改变了他的志愿,也改写了他的人生道路。这年夏天,刘光鼎担任队长,带领10名北大同学,前往陕北进行地球物理实习。他们首先在四郎庙学习石油地质知识和钻井技术,又到洛川进行测量与重力实习。最后,经延安到延长加入了由翁文波、赵仁寿领导的中国第一个地震工作队。这次实习,不仅开拓了刘光鼎的视野,还提高了他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受到当时石油总局陈贲总地质师的启发,刘光鼎认识到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随即定下了为祖国找石油的志向,开启了使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地质事业、寻找地下矿藏的人生新篇章。
“我刚参加工作时,只有三四十元的工资,干这行甭想发财。但纵观一生,我实现了用钱买不到的人生价值。我觉得干地质这一行太有意思了。”刘光鼎曾说。
执鞭教坛,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
1952年,刘光鼎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参加建院工作。年底,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俄文。1953年5月,刘光鼎返回北京,开始任教。他在该院地球物理探矿系担任过助教、讲师、系主任助理和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的课程有地震勘探和普通物探。地震勘探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中文教程,刘光鼎只能查阅外文文献。在傅承义教授的指导下,他翻译了大量英、俄文资料,包括苏联顾尔维奇的地震勘探著作。后来,顾尔维奇来中国在北京地质学院担任地质勘探专家时,刘光鼎担任他的专业翻译,协助他带了10名研究生,翻译出版有关俄文地震勘探的著作。
这段教学历程让刘光鼎受益匪浅。
除了教书育人,刘光鼎也在提升自我。他在业余时间旁听了许多著名地质学家的课程,比如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和大地构造学等。
奔赴一线,开拓新中国海洋物探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联合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刘光鼎担任队长,秦蕴珊、鲍光宏任副队长,在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做仪器设备准备,在渤海和南黄海开展试验。同年11月,中国第一艘专业的海洋科学调查船“金星号”从海洋所码头驶出。因当时物探船设备简陋,这次海洋物探试验没能取得更多的地质收获,也未能准确找到石油的具体所在,但它揭开了中国海洋物探的序幕。
1959年,刘光鼎被派往苏联考察海洋物探。他先在莫斯科全苏地球物理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理论和方法学习,了解了苏联的海洋石油勘探工作;接着去了巴库,在阿塞拜疆石油研究院所属的物探调查船上参加具体工作,考察了里海海洋物探与研究工作,参与了海上反射地震勘探的全过程。随后,刘光鼎参观了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到列宁格勒参观了矿业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
从苏联考察回国后,在刘光鼎的倡议下,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海洋物探教研室,刘光鼎负责讲授海洋物探课程。
1959年12月,国家科委决定由地质部物探局在天津组建渤海综合物探大队。刘光鼎带着北京地质学院海洋物探教研室全体成员奔赴天津,加入地质大队。刘光鼎担任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技术负责人。在中国海洋地震勘探起步阶段,刘光鼎带领物探队,将工作重心放在改装海洋地震仪、解决海洋定位等难题上,并于1962年在渤海开展了地震实验工作。
1964年,地质部在南京成立了海洋地质研究所,刘光鼎又带领原来海洋物探教研室的成员奔赴南京。刘光鼎担任海洋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跟大家一起攻克仪器难关,在制作检波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随后在辽东湾开展调查。
1965年,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渤海会战,在渤海地区开展大规模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为我国寻找油气远景区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刘光鼎和同事共同完成的《渤海地质构造及其油气远景》调查报告,被原国家科委评为当年60项重大成果之一。
1966年,刘光鼎正在进行长江石首——宜昌段的地震调查,之后返回南京海洋地质所。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刘光鼎得了胃穿孔。1968年,他做了胃部分切除手术。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本书,即《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太极拳架与推手》。他还获得了朱夏教授的众多译著手稿,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了一系列文章,比如《海洋底的勘测技术》《大洋洋脊》《海底热流》《海底横向大断裂》《岛屿与海沟》《环太平洋地震带》《大洋盆地演化》等,后在《海洋》杂志上陆续刊发。
1970年,海洋地质研究所迁往湛江,改名为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刘光鼎又奔赴湛江,开始北部湾海域的地质物理、地球物理调查,并于1973年发现了涠西南含油构造。
1973年,刘光鼎奔赴上海,参与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筹建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兼综合研究大队长。他带领团队在南黄海进行了重力、磁力、地震测量与钻探,接着又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东海区域,为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钻探工作提供依据。随后,石油工作者们在位于浙江东部的西湖凹陷第三系地层中钻到了工业油气流,实现了中国东海油气资源的突破。
深耕海洋,成果享誉海内外
1980年,刘光鼎被调到北京,担任地质矿产部地质司副司长。其间,他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的研究与讨论,大力推进东海和南海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与钻探工作。他参与的“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3年机构调整,刘光鼎担任新成立的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他着手组织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并历时6年,主持编绘了《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该系列图及说明书系统总结了中国海30年来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列出了中国海经历的5个演化阶段:前寒武陆核形成并向克拉通发展阶段,古生代古陆拼合阶段,中、新生代经受挤压和改造阶段,板缘聚敛、板内拉张阶段,板缘俯冲、板内沉降阶段。9幅系列海图在日本东京第29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展出,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1992年,该系列图和《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由地质出版社出版。1995年,《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图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9年,刘光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具体考察该所的实际情况后,他提出了基础建设的4个中心——成像中心、高温高压岩石物性中心、地磁台链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并提出应用开发的四大课题——沉积盆地综合研究、油储地球物理、深部结构与演化、地球磁场与电磁空间环境。他还建立了“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设立了“沉积盆地动态模拟系统”研究项目,提出了“浅层地球物理工程”。
刘光鼎强调地球物理与地质结合,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积极推动应用研究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胜利油田古生代的突破、大庆油田侏罗纪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1994年,刘光鼎又拓展研究领域,开展地球物理对隐伏金属矿的预测研究,对中国内地宏观大地构造有了基本认识。
远见卓识,倡导“二次创业”
进入21世纪后,针对国家油气资源短缺的情况,刘光鼎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理念。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从科学上提出,中国油气的“二次创业”在于开展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勘探开发。
2001年,刘光鼎在《关于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报告中提到:“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巨大,目前探明储量不到三分之一,至少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领域就有待开发……如果说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第一次创业是在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获得油气资源,那么石油天然气的第二次创业则应该是从突破前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开始……”为此,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中国油气资源企盼二次创业》《中国油气资源的第二次创业》《中国油气资源的开发需要第二次创业》。
刘光鼎提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应该坚持“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并确定了中国海洋油气地质的“四层楼”结构:中国的油气好比四层楼,最底下是早古生代的,依次是晚生代的、中生代的和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中国50年的油气勘探只停留在浅层,还有深部的三层没有勘探开发,应该到早期的海相地层里找油气。
在刘光鼎“二次创业”理论的指导下,近年来,胜利油田和四川盆地的普光、元坝、龙岗等一系列大型海相油气田相继被发现,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
多样人生,精彩生活
刘光鼎的角色,不仅仅是海洋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他还是诗人、书法家、太极拳高手和武侠迷。
2008年,刘光鼎出版了诗集《渔樵之歌——刘光鼎诗词选集》,用诗来歌颂生活、抒发抱负,其中不乏关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的片段。他在《冥思》中写道:
地球物理天地阔,查知黄泉窥碧落;卅年初识边缘海,五幕演化华夏格。
三横两竖两三角,岩浆成矿布局活;油气聚藏盆地里,更有残留待探索。
刘光鼎的书法作品也被同行所赞赏。他在工作之余喜欢挥毫泼墨。地学界的同行来求字,他来者不拒,挥笔即成。刘光鼎的行楷大气磅礴、苍劲有力、潇洒自如,展现了他豪爽、大气的性格。
刘光鼎还是一个太极拳高手。自幼跟随大哥学习拳法后,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太极拳的摸索,并悟出太极拳的许多精妙之处。他还写成《太极拳架与推手》一书,利用物理学知识尤其是力学原理,对太极拳的不同招式进行了攻防解读。该书出版后,深受大家好评。1992年,刘光鼎对此书进行修订,将其更名为《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畅销之作。
刘光鼎在地学圈被大家称为“刘大侠”,一方面在于他性格豪爽、重义气,另一方面在于他是一位“武侠迷”。他在外出差,包里总会带着武侠小说。从金庸、古龙到梁羽生,他都读过,尤其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看中金庸笔下匪夷所思的遐想、精妙绝伦的文笔、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构思,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突破常规、打破约束的理念。他认为,金庸的作品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
地质学家丁仲礼撰文纪念刘光鼎时曾写道:“光鼎先生是名副其实的老院士,在我国地球物理学界堪为一言九鼎式的人物。他丝毫没有架子,甚至有些‘没大没小’,让我们这些平常仰望于他的小字辈在他面前毫无拘束之感。我们经常赞叹他太豪爽、太率真、太好玩、太可爱了!”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