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济水发源于济源,曾和黄河共同推动了黄河中下游文明的发展。“我们把传承济水文化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产业科负责人段成钢介绍,“十四五”规划中,济源将以济渎庙、中国济水文化博物馆为龙头,打造一个标志性的国家文化品牌。目前,济水源、“四渎”水文化展览展示区、济水文化特色小镇等济水文化产业园相关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此外,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还积极推进原城遗址公园(含博物馆)、济水(济源段)修复工程、万泉寨修缮工程、柴庄延庆寺塔修缮工程、济水故道永济桥修缮工程,并谋划小浪底北岸旅游公路、小浪底滚装船码头等交通项目。
据了解,围绕黄河文化和济水文化,济源正在积极谋划16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600亿元。结合“十四五”规划,旅游项目百花齐放的局面,将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文旅兴村富民工程 行业扶贫见成效
春夏季节,走进王屋镇愚公村,如同走进一个天然氧吧。一座座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中,房前鲜花芬芳,街道干净整洁……
“旺季常常爆满,需要提前预订房间。餐饮加住宿,一天能挣1000多元。”好再来农家乐负责人赵华伟一边清除着小游园里的杂草,一边开心地给记者算起账来。他说,旺季时,愚公村的农家乐生意很好。
以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赵华伟,现在靠着农家乐,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淡季整修、旺季迎客,原本普通的农家小院变成3层小楼(内含9间民宿、1个餐厅),门前有凉亭,楼顶有果园……这里成为游客休闲住宿的好去处。
“王屋山景区需要工人,我就去帮忙,一年能赚好几千元。”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苗务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说,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了他们,景区为贫困户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
据了解,依靠王屋山景区,周边村庄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开办农家乐、宾馆、酒庄60余家。景区直接和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
2020年,济源积极打造文旅兴村富民工程。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闲置资源盘活、空心村落二次开发、古村落保护、乡村振兴、扶贫富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旅游扶贫、带贫、减贫过程中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索出了景村联动、企地共荣的“民宿引领”旅游扶贫新路径,使王屋镇、邵原镇、下冶镇等山区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