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月10日电 “丢球了马上回半场,动作一定要快!”在冰球教练富磊的嘱咐下,身着橙色球衣的几名小球员迅速退防,投入到紧张的对抗赛中。
冬日夜晚,青海省西宁市的气温已经降到了-10℃。在冰球馆内,两组队员正在冰上挥汗如雨,为一个球抢得不亦乐乎。场上精彩,场下也很热闹。小球员张庭语的妈妈胡淼站在护栏旁注视着儿子,不时与其他家长讨论孩子们的表现。
“2018年,孩子在成都第一次看见别人打冰球,当时就和我说想要学。”胡淼说,“当时西宁没有冰球馆,只好在寒暑假带孩子去外地先学习花样滑冰。”胡淼的无奈也折射出当初冰雪运动在西宁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2019年12月,西宁世纪星冰上体育中心正式开放,张庭语也成为首批在体育中心冰球馆训练的球员。“2020年5月,我们组建了一支少年冰球预备队,初期只招到了19名球员。”世纪星冰上体育中心总经理霍加开说。如今,西宁的冰雪运动氛围日益浓厚,孩子们接触冰球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现在预备队共有130名球员。
在场上挥动球杆的惠靖航今年才6岁,但在与其他大孩子的对抗中并未处于下风。“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公园里滑冰。由于河面结冰后并不平整,很容易滑倒,大人要在小孩后面步步紧跟。”惠靖航的爸爸惠晨阳说,“现在的场馆条件和运动装备比过去好很多,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孩子进步得更快。”
教练富磊来自“冰球之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退役后就一直从事冰球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相比东北,青海发展冰球运动有其独特优势。“冰球是一项对抗激烈、体能消耗极大的运动。”富磊说,“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孩子们的肺活量普遍较大,这是比赛中的重要优势。”
“球杆、头盔、冰鞋和遍及全身的护具,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这些装备都要及时更换。”胡淼说。选择冰球运动对于多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这项运动给孩子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以前孩子有拖延症,不提醒他就不主动做作业。”她说,“现在为了不耽误练冰球,他的时间观念强了很多,性格也更加开朗了。”
在2020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冰球锦标赛U12组比赛中,张庭语所在的青海陕西联队虽然起步晚,训练时间短,但也取得了一场胜利。青海省首届冰雪运动会于9日开幕。据了解,该届运动会分别设置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8项竞技类项目和雪地推球、冰车竞速等11项群众类项目,旨在提高参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普及推广群众性冰雪运动、营造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
谈到自己在这届运动会上的目标,张庭语摘下头盔说:“我的目标是被评为少年组最佳球员,帮助队伍拿到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