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烟雨朦胧的春末,曾经留连在郝山的寺河水库边,透过绿叶的间隙,探寻水库源头而不得,只能用相机去记录浩渺的烟波、古老的窑洞、绵绵的细雨、耸立的渡槽。
那个细雨霏霏的夏初,曾经徘徊在郝山那棵五世同堂的皂荚树下,仰视着嫩绿的枝叶,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尝试着通过皂荚树家族的故事去探寻它历史深处的某种印迹。然而,因天气原因,那次的郝山之行只得止于皂荚树下。
一日,当再一次看到小浪底快速通道边上竖立的“郝山印象”的牌子时,“印象”这一词语便成了关于郝山的主题词。总感觉到郝山这个处于丘陵地带的小村子,除了大大咧咧的寺河水库和和和睦睦的五世同堂皂荚树外,还应该有更深厚的一些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去印象,去刻画,去铭记。
于是,对郝山,便日益心心念念。某周,某月,某年,总会留一点时间,到郝山看看。而每次去郝山,似乎都带着一些任务,带着某种使命,努力去扩大印象,挖掘印象,加深印象。其实并没有压力,只是潜意识里盼望着、欣喜着。
直到那年的又一个周末,再次走进郝山,才把郝山独特的印象单独印在心底,印在脑海,并印在如下的文字里。
“郝山印象”的牌子位于村口。入村的路有三条,第一条弯道多,第三条起伏大,中间那条,将弯道与起伏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蜿蜒起伏的路,合拍于我们微微起伏的心,因此更喜欢在心的起起伏伏中,进入郝山腹地。
被涂成卡其色的房子外墙,与周边的田野山川自然地融为一体。墙壁上绘制的简洁的图案,与墙体浑然一体。五世同堂的或苍老或年轻的皂荚树,小院门口悬挂的鲜艳的红灯笼,装扮一新的乡村大舞台,古朴别致的小山寨与记载着沧桑岁月的老寨门,似乎引燃了小村固有的热情。人造与天成,过去与现在,古朴与新潮,自然与时尚,在这里伏笔了乡村游的某种邀约。
柏油路铺就的黑黝黝的健康步道,镶嵌在黄土地的底色里,是一种醒目与新潮。到郝山,当然要走一走健康步道。柏油路显然是刚修好不久,车子走的又少,路面是崭新的,路边的白色边线和路上的标语异常清晰。白与黑,成了丘陵上最招摇的色彩。一条路,成了山坡中最美的腰线。
漆黑的柏油路上亮白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生命在于运动”等健康标语,镶嵌在纯净的柏油路的某一段。健康步道,盘桓崎岖,可以穿越山巅,可以行于原野,不管在哪里,都不耽误把健康和快乐无限延伸……
心静而生慧。路,起起伏伏,蜿蜒曲折,自然会想到人生。生命如此,一切亦如此吧。变幻的才是鲜活的,奋斗的才是成长的。
信步郝山,随便走进一个小自然村,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随便拦着一位村民,探索郝山的历史,询问郝山的现在,都可以拉扯一大堆闲话,从而在印象中,增添不少关于郝山的诸多感性。
漫步郝山,一道道山岭,一块块田野,一棵棵树木,一朵朵小花,都是它们最本真的模样。硕大的玉米,灯笼似的柿子,无名的野花,肥硕的南瓜……是郝山秋天丰收的真; 收获并不集中于秋,农人除了粮食,还可以育菜籽,种苗木,日益多元是郝山人一年四季或一日四时的真。
如此势头,未来的郝山,一定是坡头镇的又一个“头”——如别致的乡村游。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还有那新开发的窑洞宾馆,那烂漫的樱花路,那飘香的牡丹园,那雪后飘起的缕缕炊烟……
静静行走在郝山的傍晚,默默描摹着郝山的印象。
夕阳下,波光粼粼的寺河水库泛着金光。秋风里,巍峨的薄壳渡槽挺拔屹立。炊烟中,五世同堂的皂荚树诠释着温情……
傍晚时分,夕阳慢慢隐藏到了山的后边,炊烟在山凹里升起,秋虫在草丛里高声吟唱,萤火虫飞舞在一米多高的草尖上……
夜,拉下了黑色的帷幕。星光,点缀了郝山的夜空。五世同堂的皂荚树,安逸在阖家团圆的幸福里。它们枝干连着枝干,树叶搭着树叶……
岁月变迁,世事更迭。追溯至700多年前,郝山有人居住的那天开始,郝山人的祖先,便怀了村子某种美好印象的胎息了吧。他们中最年长或最智慧的那位先人或贤人,便承载起了构想小村发展蓝图、为小村村民谋幸福的责任。他一面诗书耕读,一面繁衍生息,终把历史的烟尘记录在盘根错节的印象之脉里。
郝山的黄昏,是如此独特。远处公路上流动的光影,近处农家窗口的剪影,都水墨了郝山的初夜。微风吹动了村中央的大喇叭,送来国内外最新的资讯。面前飞舞的流萤,弥补了当下乡村最欠缺的诗意。星光点点,照亮了时下乡村最美丽的孤独。陶醉在郝山的初夜,沉醉在郝山的风里。
如儿时一样,张开双臂,追逐飞舞的萤火虫,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或者还是不忍心吧。最终,只能故作无奈地看着它消失在草丛里……上个周末,趁着寒潮尚未到来,再一次印象郝山,看看冬日暖阳下寺河水库的冰面,望一望烈烈北风中皂荚树的容颜。郝山印象之于内心,就如电影画面一般,时时闪现——寺河落日,袅袅炊烟,自在流萤,暗夜明星……都帮着我继续印象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