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发展黄金期,智慧建筑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推动建筑业由智能建造向智慧建造转变,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AI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当下,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运维、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概念和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房地产基础设施的项目实施中。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处副处长宛春介绍,北京市自2017年起开展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工作,迄今共有84个项目列入示范工程范畴。
据悉,北大第一医院南院区项目积极引进“建筑信息模型+智慧技术”,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施工总承包,采用中建集团自主研发的“云筑智联系统”,实现对项目监控、质量、安全、进度等多模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例如,通过全息成像技术,对项目医疗功能房间精装方案进行虚拟样板展示,根据不同施工进度进行分阶段展示,运用安全VR设备对工人进行沉浸式体验教育,提高其对规范施工操作的重视;现场管理采用了人脸违章抓拍系统,实现对吸烟、未戴安全帽等不文明行为实时报警提示,防止意外发生;工程施工中的焊接、打孔、放线等环节通过机器人的灵活运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装配式施工作为智能建造中的两个常用手段,在建筑施工行业已经被普遍推广应用。”北京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联盟技术中心主任赵欣说,“智能建造旨在进一步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施工过程的智能化应用,在建筑施工中,对工人、设备和材料进行智慧化管理,从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施工管理。”
智慧建造任重道远
《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的核心竞争力在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建筑市场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并且正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筑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予以重点推广。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马智亮表示,智慧建造是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意见》的实施对于破解建筑行业“用工荒”等问题,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安全和绿色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能使中国建筑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马智亮认为,中国骨干企业在智能建造方面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特别体现在大型复杂工程中智慧施工方式的应用上。例如,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使施工过程更加可控,减少浪费;应用智慧工地系统使项目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相关智能技术的应用可降低7%的建造成本,缩短10%的工期,中国成为“基建狂魔”与此有很大关系。但是,总的来说,相比制造业,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属性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意见》强调了人才培育的保障作用。据悉,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25所高校设立“智能建造”专业,培育智慧建造的专业人才。“智慧建造任重而道远。智能建造需要高科技的综合应用,科技创新离不开教育的支持,离不开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马智亮说。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