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

辋川图引出的故事——半江(朱鸿祥)逸闻

◆武冀平

相识一个甲子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半江(朱鸿祥,1936~),半年来正忙着一件事——为家乡山东乐陵筹办自己的艺术馆。

其中,一项工作是为我国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与画家王维的一朵奇葩——《辋川集》修订再版。这是一本2008年我曾参与策划设计并颇有学术价值的诗书画印集。我自然关注这书。而该书中王摩诘的佳作——二十首五言诗,恰恰是由半江篆刻的。这是件很显功力的事啊!

时令刚入初冬,半江因河南禹州烧瓷事,夫人、作家朱绮(晓芙)同行,并顺路去了一趟向往已久的济源。

位于太行王屋山下、与洛阳隔黄河相望的济源,是我国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古迹多多。一踏上济源大地,二老就马不停蹄,游览、参观、访友、座谈、讲学,可以说是眼睛、耳朵、嘴巴不够用,天天忙不过来。

朱绮在《王维与<辋川集>》一书中提到,出身于世家的王维,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除诗文之外,在绘画上亦有颇高造诣。中国绘画史上称王维是唐代杰出画家。但是,王维吟诗作画的美丽庄园——辋川,有关的画作却传世罕见,实引为憾事。

谁知,无巧不成书。刚刚结识的、生活工作在济源的摄影家谈伟先生,却是有心人。他竟收集了有关王维的各种画作资料,其中有两幅彩色长卷: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与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辋川图》。

当半江拿起只在文献中记载、并未实质见过的两位大家的《辋川图》高仿画作长卷,久久凝视,再三把玩,真的高兴坏了!用一句话说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时,我想到半江常讲的一句话:画作应有“不齐之美”。记得黄宾虹老也早就讲过:“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人力补充之。”这些画山川的大家,画山水画比当年真实的辋川盛景更妙,为天所不能胜者。半江说:“这本即将再版的《辋川集》,有当代众多书画大师及名家的书法作品,如陈叔亮、雷圭元、庞薰琹、张仃、尚爱松、叶喆民、俞致贞、刘力上、康殷、白雪石、孙轶青、曹简楼、谢云、陶如让等前辈,及吴觉生、刘炳森、康庄、李力生、邹德忠等名家。如果修订版再加上仇英、赵孟頫两位先贤大作,那真是锦上添花。无疑,《辋川集》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探究书法的珍品。这次济源之行,太值得了。”

另外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是已经失联多年的老朋友、河南工艺美术大师张书碧先生,在济源市文联副主席李忠伟先生的联络下,和半江再度重逢于张书碧故乡王屋山下。双手相握,老朋友感慨万千,一时语塞,让人动容。

25年前,河南工艺美术大师张书碧,历经十年,精雕细刻完成了一方硕大的天坛砚精品。这方长2米、宽1.2米、高0.4米,重达2.5吨的巨砚,以黄河、神龙为主线,以历代神话传说、名胜古迹及出土文物和历代龙纹为构图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表达了讴歌祖国母亲的宏大主题。1995年春,应张书碧之邀,时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设计》杂志主编的半江先生为这方巨砚题辞“天坛古砚,内介外和”。这使我想到半江曾讲过,刻图章,之所以称篆刻,是因为大多使用篆字。半江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篆书写出了自己的面目。细细端详,甚感神妙至极,不愧为大家手笔。

除了半江,此砚还有胡洯青、臧克家、光未然、白雪石、安民、吴祖光、钟灵、管桦、孙轶青、贺敬之、吴休、卞卡、李长春等人的墨宝,各具风采。

天坛砚石,乃中国名砚之一,砚石出自天坛山和盘谷……半江像讲课,又似聊天,娓娓道来。唐代文学家、世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在东都洛阳任河南令。一次,晚辈儒生高常与之下天坛,路获砚石,请韩愈铭之。韩愈欣然铭曰:“仙马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尔后,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及清乾隆帝的《济源盘谷考证》,更使此砚享誉四海。天坛砚石质细腻莹润,发墨保湿,坚而不脆,杂而不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重逢后,张书碧先生赠送半江先生亲手雕刻的一方精美天坛砚作品。我手捧着这方天坛砚,爱不释手。半江又给我讲述了天坛砚的精妙之处,好的天坛砚上面有“线”,如同端砚有“眼”,皆属上品。他说,这次回京之后,恐怕又得在这方砚上篆刻这次济源之行的一次奇遇了。

2020-11-20 ◆武冀平 1 1 济源日报 c_58884.html 1 辋川图引出的故事——半江(朱鸿祥)逸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