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咱村种地也得讲究高质量”

记者 付卫东 张恒

在济源,种植高山蔬菜,大峪镇栗园村并不是第一个,但今年收获却是第一个。

趁着天好,村民黄新江正忙着播种小麦。高高的柿树上,藏在叶子下面的柿子远远望去,就像一盏盏小灯笼,与树下穿梭忙碌的人们一起构成了一幅晚秋的风情画。

“今年的收成不错,明年高山蔬菜和制种的播种面积得给我家多分点!”黄新江一边调着播种机的种眼,一边与前来的栗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忠唠着。他不想错过每一个播种季和收获季。

栗园村的耕地属于典型的山区土质,适合发展高山蔬菜和制种。原来在镇上机械厂工作的李全忠,退休后当选为栗园村党支部书记。他称这是叶落归根。

“奔小康得有产业支撑,咱村弄点啥哩?”这个问题曾在李全忠头脑里盘旋过不止一次。栗园不是贫困村,也不是先进村,但是不能坐等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实现。其实,村里人和李全忠的想法是一样的。

“人家种啥咱种啥,那不行,必须适合咱种啥再种啥!”与村干部商议后,年近70的李全忠自掏腰包,到陕西杨凌高科学习参观,购回高山蔬菜种子,分给村民试种。

村民黄心升今年种植高山蔬菜七分地,已经收获7000多元,乐得合不上嘴。虽至深秋,黄心升家的西红柿长势正好,把枝丫压得弯下了腰。

大峪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推广研究员李进中提醒说,要尽快摘下来,放置三五天,就可以出售。霜降过后,温度走低,西红柿就容易受冻。像这样采收下来,成色只要好,每斤就能卖出1.5元左右的优价。

黄心升地里种植的西红柿,次品率低,果形好,内在外在一个样,就是在当地试种出来的新品种。

“现在都追求高质量发展,咱村种地也得讲究高质量。这不是赶时髦,是发展的必然!”李全忠不止一次对村里人这样说,“有一户,就发展一户;有十户,就发展十户。”

为了种好高山蔬菜,栗园村干部群众三次到王屋镇毛凹村考察。“毛凹发展高山蔬菜多年,我们学人家的经验,其实也是缩短自己探索的过程。”李全忠为村里算着发展账。

一次考察中,李全忠看到地头有个红透的西红柿,不摘怪可惜的。没承想,工人却说那是一个坏果。李全忠有些不信,摘下一看,果然坏了。“看色识果,这是种田的本领。”这给在场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栗园村是有耕地489亩、户籍896人的村庄,实际只有100人留守。越是人少,越要精细化种植,栗园村力求让每个品种都在土地上结出硕果。

实践给出了答案。2018年,栗园村的白菜制种亩产540多斤,质量又好,跻身济源高产行列,每亩收入六七千元。村里给出的秘诀,就是“人家种在低处,我们种在高处,而且使用的都是滴灌”。村民不光听技术员指导,还根据制种生长情况,确定要不要浇水。“制种泛青,说明它还在生长,及时浇水,产量就会增加。后期,我们再施磷酸二氢钾,高产自然不成问题。”李全忠说。

统计数字显示,栗园村去年人均收入1.3万元。今年,全村蔬菜制种面积有204亩,高山蔬菜种植才刚刚开始,村里想做的事情还很多。石寺路从村里穿过,乡村振兴成为农村发展大计,也给栗园村发展带来了便利。村里村外晾晒的玉米,黄澄澄一片,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村民脸上。产业的带动、效益的提升,无声地助力这个普通村庄的发展。

记者离开时,时间已经过午,承留镇张河村村干部专程前来,参观栗园村新建的双拱大棚及育种情况。而对栗园村来说,建起的双拱大棚还是一个新事物,这又预示着一个新开端。

2020-11-02 记者 付卫东 张恒 1 1 济源日报 c_58085.html 1 “咱村种地也得讲究高质量” /enpproperty-->